文/方旭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編輯/暖陽
最近,有一次門診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個有些熟悉的身影踉踉蹌蹌地走了進來。我仔細一看,這不是去年在我院做手術的張阿姨嗎?原來,去年張阿姨因走路不穩,不慎摔倒而引起左側顱內慢性硬膜下血腫,做了鉆孔引流手術。理論上來說,清除血腫,解除大腦壓迫后,她應該很快可以康復,然而張阿姨的情況卻不怎么樣。她恢復的比別人慢,記憶力差、走路不穩、小便控制不好等癥狀沒能夠得到完全緩解。其間查了兩次頭顱CT,顯示血腫清除得很好,只是腦室偏大,后來就回家休養了。這次張阿姨行走出現了嚴重障礙,而且她先生告訴我:“醫生,我老伴現在腦子越來越不行了,是不是得了嚴重的老年癡呆癥?她很健忘,剛剛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馬上就不記得了,而且有時候小便控制不住。”
難道是特發性正常壓力腦積水?我腦海中迅速的閃過了這個念頭。特發性正常壓力腦積水(iNPH)是指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隨著年齡增大而發病率增加的原因不明的慢性腦積水,其影像學表現為腦室擴大,但腦脊液壓力正常(70 —200mmH2O)。隨后給張阿姨進行頭顱CT及MRI檢查的結果也高度懷疑iNPH,隨后腰穿放液試驗陽性,證實了iNPH的診斷。我們給張阿姨做了腦積水的分流手術,術后患者情況持續改善,原來忘記的銀行卡密碼也記起來了,小便控制好了,到出院時已能輕松行走,甚至可以上下樓梯。目前身體狀態良好,可以正常生活。
生活中,人們往往關注顱內高壓或低壓性疾病,而正常壓力腦積水特別是iNPH是一個被很多人包括很多醫生忽視的問題,而事實上此病的患病率并不低。在日本的一項調查研究中,大于65歲的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約為1.4%;在美國和歐洲的多項研究提示患病率更高。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iNPH的發病率約為1%,可能與家喻戶曉的阿爾茨海默病相當,然而其受到關注和重視的程度卻遠遠低于后者。據估計,在美國有超過80%的iNPH患者沒能得到明確診斷,在得到明確診斷的患者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沒有接受積極的治療。隨著我國及全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患有此病的人越來越多,其必然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iNPH的典型臨床表現為Hakim三聯征,即步態異常、癡呆及尿失禁。通常,步態異常最早出現,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緩慢,碎步,拖地行走,腿腳不能抬高,但擺臂動作可以正常,這些癥狀也可以被描述為頭暈。癡呆癥狀是一種額葉皮層下癡呆,患者處于一種混沌模糊、睡夢中的狀態,缺乏自發性沖動和主動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特點。尿失禁常在疾病較晚期出現,還可表現為尿頻、尿急、排尿不盡等,它是一種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
iNPH的初步診斷依靠臨床表現及頭顱CT、MRI等,確診依靠腰穿腦脊液放液試驗。大多數患者經腰穿緩慢放出腦脊液30ml后步態異常、癡呆等癥狀可明顯改善,但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者,也不能完全排除iNPH的診斷。
雖有學者提出某些利尿藥和碳酸酐酶抑制劑等藥物可以改善癥狀,但至今尚無確切有效藥物能夠控制此疾病。腦脊液分流手術是目前治療iNPH唯一有效的方法,且在早期明確診斷的患者中手術效果最好,是少數可以用外科手術達到“治愈”目的的疾病之一。腦脊液分流手術有腦室—腹腔分流術和腰大池-腹腔分流術等。前者手術不復雜,應用廣泛,但可能有穿刺部位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腰大池-腹腔分流術較腦室-腹腔分流術更為簡便,且必要時可避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改為施行局部麻醉,所以對于高齡和全身狀態較差患者亦較為適用。不管哪種術式,出血、感染等分流手術的并發癥并不可完全避免,但經過規范化治療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70歲,女,臨床上有典型三聯征表現,頭顱MRI見腦室擴大。診斷為iNPH。經腰大池-腹腔分流術后患者上述典型癥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