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是作者在參加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學生耐挫折能力培養的探索研究》課題[編號:ZPKTY18065]研討的體會與實踐總結。作者從課題研討中體會到課題研討的用處與影響,再從課題研討又回到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課題;研討;挫折;信息技術
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安身就必須有時時學習的認識和才干;要有敢于實踐、翻新的能力。北大心理學專家、教育家林崇德說:“教師參加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揭示我們進入一個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步調也不應放慢。
一線老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提升理論水平,改變教育觀念,以科研促進教研,以教研推動教改,對提升老師本身的素質是有很大的用處的。
一、
明確課題研討的用處與影響
(一) 課題研討有助于培養老師合作的精神
協作能力是信息社會中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根本素質。協作的根底是自我了解、了解他人、尊重別人,協作的成功率常常按合理分工、團隊精神、民主決策等決定。
(二) 課題研討有利于提高老師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們在課題研討過程中常常會發現,如果只是依靠已有的信息很不夠,促使我們要不斷學習。例如上網閱讀,閱讀新圖書,請教同窗或專家,查閱報紙雜志等。這些無形中提升了老師獲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 課題研討有利于老師的創新意識的發展
我們在探究過程中,能夠依據本人的詳細狀況提出問題,可以施展自己的專長和特性,找出處理問題的辦法,從而取得綜合運用知識和處理問題的教訓,發展老師自身的創新意識。
(四) 課題研討對學校的管理與教學品質晉升有促成作用
我們學校在課題研討上還是個新手,對這條“河”我們是陌生的,須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教研工作不需要“坐而論道”,而需要“起而行”,課題研討常常涉及學校許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研究項目。所以,課題一旦立項,須要對研究背景、意義、目標、內容再進一步分析,將可能涉及的研究點列舉出來,分工到課題組成員中。學校也能在提高辦學品質與效能的同時贏得良好的發展機遇。就學校的發展前景而言,只有讓課題研討成為學校常規工作的一部分,學校的教科研才會碩果滿滿,更上一層樓。
二、選擇研討的課題要合理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根據你的能力選擇一個話題。從專業特長、喜好趣味、研討才能出發,選擇體驗深、實踐多、研討透的課題。題目范疇越窄,題目越小,越容易把問題講透徹,對教材、教法、教學對象的研討都可以有深度。
如我參加的課題《中學生耐挫折能力培養的探索研究》[編號:ZPKTY18065]。這個課題的選擇可以說是老的題目了,我之所以參與的原因是覺得: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時間段去關注、推敲、探究、體會、研討和總結,同樣能夠達到本次課題所研討的目標與意義。老調重彈有創新也可“彈”出別樣風采。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只是知識的教育,還應該注重學生素質教育。我覺得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這些在學生、家長眼中的“技能科”,恰恰是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技能科”簡而言之就是技術能力的科目。我們這類老師和學生親密接觸比較多,交流和溝通也比較容易和頻繁。從中經常感受到學生們遇到困難、挫折、恐懼所產生憂慮等等。本研討通過多學科老師集思廣益,將學生碰到的挫折,通過羅列整合成幾個案例,然后通過思考、研討、商討,共同探索研討一些辦法來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開幕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將來世界的競爭是青年人智慧的競爭,青年人擔負著時代發展的重任,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只有青年人一直強大,咱們才能永駐世界民族之林。作為教育工作者,能參加到此課題中我覺得是幸運和幸福的。
三、做適合進入課堂的課題研討
課題研討使老師在教學中有主人翁的意識,主動地接受教學任務去探究、研討,使老師體會到工作的樂趣,從而提高了老師工作的積極性。正確的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能指導實踐。理論只能產生于作為實踐者主體的經驗,實踐也應該是主體本身的實踐,不應該產生于旁觀者的頭腦中,更不應該是別人的主觀臆斷。要想做有用的研討,必須想辦法作為教育實踐的主體,必需進入教育的主戰場——課堂教學。
(一) 實踐任務的設置
1. 分配任務要合理
信息技術課是實踐環節很強的一門技術課,給學生實踐環節至少15~20分鐘,必須要求在實踐前對學生分析,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中學生(尤其是生源出自城鄉結合)的信息技術教學是艱巨的,曾出現過優等生“吃不飽”,很容易失掉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失掉信念的情況。差別化教學中,學生能夠依照本身的狀況確定學習進度,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對不同層次學生安排個別化的任務;例如:廣東版信息技術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的3.2節數據查詢這節,設置任務6個問題9個,對較差學生布置3個任務5個問題,給中等以上學生設定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與問題,培養學生抗挫能力。
2. 設置挑戰性任務
在學校里面所做的作業,往往都有非常清楚的任務描述,并且與學習的內容有直接的關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創新,因此除了基本的任務外,我們有時也會給學生布置一些有創新的任務,例如在學習完廣東版信息技術必修第三章的文本信息加工后,我們舉行一次以“提升中學生受挫能力”為主題的電子報刊大賽,學生們愉快地迎接此次挑戰性的任務,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之后,學生覺察到能力與信心的日益增長,此次活動不僅是對WORD基本操作的應用的學習,也從內容上學習到提升中學生受挫能力的一種方法。
(二) 實踐環境的構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說得很是恰當。你能備好一堂課,然而上課進程中會出現的什么不測,是沒辦法預料的。實踐環境要構建成多時段、多層次的專業實踐教學方案和教學進程,滿足差異學生的實踐需要;構建具備可擴大的可繼續發展的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和環境,每一套軟件均要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浪費和閑置。總體上,從實踐教學的內容、教學進程、教學辦法、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全方位進行實踐教學活動的粗劣設計和實行。例如:在學習完廣東版信息技術必修第三章的表格信息加工與表達后,通過安裝EXCEL進階練習系統,讓學生進行自我測試,檢驗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有些學生進入青春期,叛逆期之后,獨立心、自尊心無比的激烈,適當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鍛煉,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好,當然放手不等于不管。在學生自主進行實踐時更是要考驗老師在課堂上的把控能力。
(三) 素材庫建設
建立美觀實用的教學素材庫,更好地輔助教學工作。資源是整個資源庫建設的核心,老師能夠利用教學素材庫進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第一,老師應用教學素材設計教學課件,課件設計就會變得簡便,從而使老師有更多的工夫思考教學設計與研討,提升教學品質。第二,在課程教學中,許多內容都是基于實例來講授的,對實例的解說應成為重點。但是,僅僅靠解說課本上的實例是遠遠不足的,這就需要收集大批的課外素材,如某些典型實例來補充老師的課堂教學。例如:廣東版信息技術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的3.2節數據查詢這節,為了學生更好實踐體驗,我在備課時就制作好半成品“中小學信息技術大賽”數據庫,不管水平如何,都可能完成本節課的任務。有余力的學生能夠運用教學素材庫進行自我學習,提升自學才能。
課題研討的目標是處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有效地實行教育。研討表明,教學辦法自身在教學中的獨特的作用不是無限的,教學成果主要依賴于老師的教學才能,教學辦法的作用也是經過老師的綜合才能施展出來的。而教學辦法如何才能被老師把握,從而施展出更大的作用,這應該成為課題研討的重點。提倡要做真正有用的研討,讓研討體現更高價值。
作者簡介:
連惠敏,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龍文區龍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