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研活動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是教學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沒有教研,就沒有創新的教學方法;沒有教研,就難以有教師的專業成長;沒有教研,也難以有出色的教學成績。基于以上幾點,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深知教研活動的重要性。而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使之行之有效,筆者認為,當從育人者教研心態,教研內容,教研形式等方面入手,使教研活動能真正達到最大效果。
關鍵詞:教研活動;有效;方法
教研活動,是指教學研究活動,它是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為目的,把教師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并與同組老師合作進行研究的一種活動。
教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所以,教研活動的出發點應該放在教師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實施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來。
如何有效開展教研活動,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 轉變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認識,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的前提
教研首先應具有全員性。當今,教師除了要具備教書育人的能力外,還應具備另一個重要能力,即教育科研的能力,這是時代賦予老師們的要求。一個教師,假使沒有教研意識,沒有教研能力,就意味著沒有創新意識和工作潛能,也就意味著難以跟上新課程的步伐。所以,教研活動的參加對象是教研組全體老師。但不少一線的教師認為,教研是專家的事,是名師的事,是教研員的事,我能教好書就完成了本職工作了。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搞教研會浪費很多時間,對教學幫助不大,或者是,名家的教研成果不錯,我直接拿來使用就好,至于要親力親為去搞教研,就不大可能。正是這些思想,使教研活動很難在教研組里全面地有效鋪展開來,不少學校的教研活動的內容僅局限于常規工作,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公開課,都是帶著應付式的心態去完成,根本談不上教研。因為,真正的教研是一種研究行為,是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不是流于形式的走過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原因在于,相當一部分中學的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與要求開展的教研工作,兩者之間沒有形成交集,無法形成共鳴,教師從而產生了“教研無用論”。
所以,要想真正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首先要端正一線教師教研態度,激發一線教師對教研的熱情,使每個教師實現由“授課型”到“研究型”的過渡,充分挖掘出一線教師的教研潛能,使教研活動真正展開。
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的根本
組織好一次有價值的教研活動,關鍵是要提出一個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有價值的研討主題。因此,在教研活動召開前,教研組長需提前與組里老師溝通,做好基本的問題調查摸底工作,了解教師在從教過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性的問題,并將問題進行對比篩選,選擇最可行的問題進行教研。因而,提出一個典型的、值得談論的問題是教研活動有效的關鍵,它從根本上決定了教研活動能否有效地開展。比如當下農村中學學生的語文普遍較弱,從失分情況看,涉及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閱讀能力,書寫能力等多方因素,在這諸多因素中,老師們共同的感受是農村中學生卷面的美觀度與市里學生相差甚遠,而相對于其他幾個問題,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書寫能力是一個可操作性較強、見效較快的問題,如果以此為教研活動內容,將會得到全組老師的支持與參與。
對于基層教師來說,教研活動的內容只有能夠提高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教學中困惑的,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參與的動機和欲望,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專業成長、實現教師價值的樂趣。從這個層面而言,教研內容的決策權要交給一線教師。
三、選擇恰當的教研形式,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的保障
在明確研討的問題后,選擇怎樣的教研形式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此情況下,教研組需開展教研會議,大家集思廣益,就問題解決的方法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并形成一個系統的實施方案,確保下階段教研活動的有序開展,因此,教研活動要探討的問題宜精不宜多,一學期能解決一至兩個典型問題即可。如何選擇教研活動形式呢?這和需解決的問題有密切關聯,通常情況下,教研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 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可充分利用集體智慧,群策群力,促進整體協作,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教研形式。
(二)公開課教學
公開課教學活動是學校教研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通過上課、說課和評課達到教師們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 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教研工作中的一項最系統、最能表現教研主體性的一種教研活動。它要求用教育科研的態度和方法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易見成效。
(四) 其他活動形式
除上述三種主要形式外,還有如:教師各項技能大賽,兄弟校經驗交流活動,名師觀摩活動;聽專家講座,學情分析交流等等。
教研活動形式眾多,選擇什么樣的教研形式,首先要考慮該形式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教研的關鍵問題;然后根據教研需要比較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選擇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形式,讓形式最大限度服務內容。
最后還需一提的是:教研離不開反思,某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告一段落之后,教師在自我比較、教師互評、個人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長點,在下一階段時間里對研究專題進行深入解剖,在相關教育理論的支撐下,對資料進行整合、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案例研究,從而使教研活動上升到一種理論指導。
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開放、民主、科學的探索過程。只要肯專研,人人可成名師,很多名師就是通過教研活動造就出來的。一線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潛心專研,最后成為令人矚目的教育大咖。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
作者簡介:
鄒海英,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就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