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優秀的品格對于學生今后的人生價值體現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積極人格的培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積極人格;培養方式
一、 引言
在小學義務教育中,語文是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語文教學目標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顯著提升,更重要的在于把小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具備良好道德素質的合格人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積極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小學教育中,在學生人格發展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簡而言之,小學生的人格發展與教師的言行舉止、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在嚴謹嚴肅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能夠及時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但是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抵觸的心理;在放任型管理模式下,學生往往較為懶散,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缺乏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在民主型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往往具有較為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能夠準時完成作業,自主學習能力較強。通過對上述三種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所呈現出的狀態可以得知,民主型管理模式對于小學生的發展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其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能力等相吻合。所以,在當前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性人格。只有通過這種方式,當學生真正擁有獨立人格時,才能順利達成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
三、 重視對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相關理論,其認為教育目標主要可以細分為三個子目標,即分別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以及技能目標。在這三個子目標中,積極人格的培養屬于情感目標的范疇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情感目標的培養,即應該加大對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等方面內容的重視程度,從而實現學生個體健康發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但是,通過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來看,大部分教師尚未充分意識到情感目標培養的重要性,往往將語文教學片面地認為是教會學生認字識字和背誦課文,導致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積極人格培養所取得的效果甚微。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這一篇課文時,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在于奉獻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圍繞情感目標教育為核心教學目標,準備桃子、梨以及花生等食物,讓學生進行一一比較,讓學生更加深層次地體會到花生所體現出來的默默無聞和奉獻自己的無私精神,再對這一精神進行擴充和延伸,利用真人真事來教導學生深刻感悟到奉獻精神的崇高品質,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再如,以《普羅米修斯》為例,這也是一篇以奉獻精神為主題的文章,文章中主要表達了普羅米修斯為救助人類沒有火種而犧牲自己的故事。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共鳴上,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到主人公這種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不僅深刻掌握了課文中的知識,同時還促進自身人格品質的提升,很好地實現了語文中滲透人格教育的目標。
四、 課堂教學中加大對學生人格的培養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培育已經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學校應該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合格人才,充分體現人生價值作為教學目標。語文學科最大的特征在于教學內容中的人性化特點較為突出。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用心去感悟自然,體會自然,促進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顯著提升,使得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培養。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豐富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可以組織開展如班會、詩歌朗誦、書法大賽等活動形式,不斷改造和提升學生的人格,還可以組織開展以美德為主題的討論會,以“關心空巢老人”“關愛殘疾人”等為議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實現自我價值,體現活動的意義,不僅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的目標,同時,也可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五、 采取公平、公正的評價方式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非常繁多,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課堂環境以及評價方式。其中,教學評價方式是否科學合理至關重要。由于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在對學生語文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主要以結果評價方式為主,尚未準確意識到過程評價的重要性。結果評價方式以成績定成敗,這種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興趣,挫敗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為重要的是,其對于學生積極人格的形成將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意識到評價方式的重要性,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
例如,當學生在學習北師大版的《普羅米修斯》這一篇課文時,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的認知能力、道德發展水平均還不夠完善,大部分學生認為普羅米修斯盜火的行為是錯誤的。教師不可以一味地否定學生的這種觀念,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從道德兩難的角度來衡量事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判標準,充分體現教學評價方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從而滲透積極人格培養的目標。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加大對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多樣化的、豐富化的途徑積極開展形式不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體現情感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價值,從而實現學生健康的、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娟.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格素養培養[J].課外語文,2018(25):5.
[2]張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J].華夏教師,2017(22):40.
[3]吳華秀.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人格培養的具體途徑[J].考試周刊,2017(3):31.
作者簡介:
李付春,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大溝鎮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