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語文教師,相信不少人在語文課上都有這樣的困惑:如果分析課文,學生手中的《教材解析》就可以取代我們;如果升華主題,很多道理無法走進學生心靈。審視過去的語文課,我們是否在肢解語文的美麗軀體,而忽視了語文的根本價值?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停下來尋找初心,反問自己:語文課上,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文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服務,是語文的最終目標,也是語文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語文;初心;素養
圍繞這個目標任務,筆者認為語文課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
鋪路:立足教材,教給方法
教材濃縮了大量的文化精粹,既是“憑借”又是“例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怎樣“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讓課本成為滋養師生心靈與智慧的雞湯?葉圣陶指出,國文教學的成功與否,看以下兩點:“第一,必須講求方法。怎樣閱讀才可以明白通曉,攝其精英,怎樣寫作才可以清楚暢達,表其情意,都得讓學生們心知其故。第二,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的。”我們教課文,就是為學生掌握方法、養成習慣鋪路。
日常的語文課,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檢索、理解、運用、評鑒、質疑與創新等“五維度”閱讀能力,運用“讀、練、寫”三個策略:策略之一——讀:于永正老師說,語文能力是讀出來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靠實踐。語文課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課堂上有瑯瑯書聲。通過對比、想象等不同方式的讀,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賞析,讀中想象,使學生披文入境;策略之二——練:精心設計訓練點,將“五維度”閱讀能力的考查點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策略之三——寫:根據課內學到的表達方法,進行課堂寫話。通過課文重點段落的學習,總結出表達方法,然后讓學生學以致用,用這種方法寫話。
二、搭橋:著眼課外,發展能力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恰恰是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從閱讀一篇課文,到閱讀一本書,再到終生閱讀,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搭橋”。
許多班級有開設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讀好一本書。閱讀指導課應結合“五維度”閱讀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獲得讀書方法,發展閱讀素養,為真正的閱讀搭建“橋梁”——指導學生學習精讀、略讀、瀏覽、速讀;指導學生檢索信息、處理信息;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發展理解、評鑒、質疑和創新能力。
怎樣指導學生讀好整本書呢?第一步,通讀整本書,把握梗概,讓學生樂于閱讀。閱讀前,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情況,再瀏覽書的目錄,初步形成整體印象,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第二步,細讀精彩部分,學習表達,讓學生善于閱讀。學生自由選擇精彩章節閱讀后,組織全班交流,分享閱讀體會。如在賞析《窗邊的小豆豆》中的經典篇目《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時,許多學生找到了與心靈契合的文字,形成了獨有的閱讀感受;第三步,活讀整本書,學會思考,讓學生享受閱讀。學生讀完書后,引導交流:“這本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讀了這本書后,你受到什么啟發?”引導學生跳出一本書,把書讀活,享受高質量的閱讀。
三、引水:回歸生活,運用語言
學語文,貴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能創設情景的就用情景激發,能提供生活素材的就以生活素材引發,能動手實踐的就以實踐開發,將生活之水引入課堂,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在生活環境中運用語言文字。
體驗式習作課是生活實際與語言運用有機結合的一個有效平臺,它有三個特點:一是創設情境,為學生創造真實生動的習作素材;二是教給方法,引導學生觀察、體驗,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進行描寫;三是激發興趣,喚醒表達和習作的欲望,體驗交流和分享的快樂。
體驗式習作課怎么上?一是創設情境,開啟體驗。新課伊始,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活動,如搶橡皮、猜謎語等,開啟學生的體驗之旅。在生動的情境里,學生的感官和思維被充分激活;二是開放對話,深化體驗。學生在情境中獲得具體的體驗和感悟,此時已有寫作素材的雛形,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對話,分享寫作內容和寫作方法,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為后面的寫作開路;三是自由習作,記錄體驗。經歷了情境體驗與交流分享,學生有表達的強烈愿望,此時讓學生自由寫作。完成后重點評價人物心理和神態的描寫。通過敘寫和評價,學生不僅表達活動見聞和個人感受,還能分享寫作方法;四是總結方法,內化體驗?;顒咏Y束后,老師總結收獲:“我們一邊玩游戲,一邊交流自己的所見、所思,還生動地表達,其實這就是把習作寫具體、寫生動的金鑰匙?!辈ⅰ白⒁庥^察活動中人物的動作、神態等,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一寫作方法,延伸到拔河、接力賽等各種有趣的活動類作文當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期待,更多的語文老師成為鋪路者、搭橋者、引水者,讓語文課堂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終生發展的平臺!
作者簡介:
李凌,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大同李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