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給予小學教育可靠的技術支持,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創設逼真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更加真實的融入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由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及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為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人生堅實的基礎。本文以小學一年級為例,依次分析生活化理念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中的運用、學生興趣培養中的實施、實踐教學中的實施等知識。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理念;課堂實施
一、 前言
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學生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開始逐步接觸和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自制力不強,生活經驗少,課堂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活動積極性不夠,因此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中教師廣泛滲透信息教育,創設逼真的生活場景和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充滿探究和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培養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之前,先制定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目標,運用生活化觀念指導學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課程知識,同時在課堂學習中感受生活,便于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二、 生活化理念在教學情境創設中的運用
1. 創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情境,為小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確保課程教育中生活化理念的廣泛滲透。2. 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主題活動,將生活場景再現,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體驗、感悟和構建高效課堂,準備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以此發揮出有效的法治教育效果。根據學生需求,開展道德與法治知識演講大賽,運用多媒體播放生活場景,將課程內容與生活內容聯系起來,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3.
采取游戲形式,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認知和掌握,更好地發揮出小學生的潛能,在此環節,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合作能力,還促進小學生創新意識提升,由此提高對課程內容的正確理解和實踐。
三、
生活化理念在學生興趣培養中的實施
1. 制定生活化的指導目標。課前通過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參觀訪問等活動,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將課程內容分解,分步驟進行,重點突出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和趣味性。2. 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中,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結合一年級上冊教材,如:《別傷著自己》將學生分組,創設一種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然后說出自己的看法,同時說說自己曾經遇到危險的事件,將生活體驗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了解防范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和自救知識,提高小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家庭生活中的隱患,引導學生學會自救。3.
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展開信息技術教學,利用大屏幕給學生展示關于家庭生活的事件,進行學生生活情景在線,讓學生走進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家庭生活中的隱患及不安全的地方,以此促使學生掌握避免危險的好辦法,尋求大人幫助時還要掌握自救技巧,學生不僅掌握了自救方法,而且在生活中也能學以致用,有效避免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說教課。
四、
生活化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實施
1. 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注重生活化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生活化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提高學生實踐水平。2. 合理設計實踐教學內容,注重生活內容在實踐中的滲透,促進學生感悟生活,由此愛上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做一個品行端一的好學生。3.
將課程內容向校外延伸,提高實踐范圍,便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師及時組織“拉拉手、交朋友”的實踐活動,每八個學生分為一組,主動熟悉新老師和新同學,主動與新同學打招呼,更多的體驗融入集體的幸福感。采用擊鼓傳花的游戲形式,讓學生認識到人際交往的益處,從而收獲更多快樂,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擊鼓,其他學生圍成一個大圈,傳籃球,鼓聲停止,此時籃球在哪個同學手里誰就要表演節目,可以唱歌、跳舞、背誦,這個過程是傳遞快樂的過程,以游戲方式進行課程教學,不僅使學生對“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程內容有了更多的了解,還促進了同學間和諧、互助,鼓勵學生要成為一個講規矩、遵守紀律的好學生,要愛護同學,理解老師。
五、
生活化理念在課堂指導中的運用
當講到上學路上這一內容時,老師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誰能說說,你在上學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話音剛落,一個同學搶答:“老師,我知道,我知道,我看到漂亮的小花、路邊一條小花狗、路邊哪個阿姨種的青菜,正走著不知道誰掉了五塊錢被我撿到了。”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及時指導,為促進學生的快速理解,對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輔導,然后老師說道:“這五塊錢在你這里嗎?”學生說道:“老師,我不知道是誰掉的,就把五塊錢交給班主任了。”課堂指導中,積極運用生活化理念,指導學生做一個品行良好、道德高尚的好學生。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生活化理念在教學情境創設中的運用,將生活場景再現,促進師生互動,然后分析生活化理念在學生興趣培養中的實施,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中,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接著分析生活化理念在實踐教學中的實施,合理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人際交往的益處,最后分析生活化理念在課堂指導中的運用,讓課堂回歸了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培養了良好的品德。
參考文獻:
[1]唐燕.“摹仿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5-20.
[2]劉志國.淺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7(12):24.
作者簡介:
趙海濱,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共青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