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念是學好生物的基石。為避免學生被動、膚淺、片面地學習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偽存真,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形成概念體系,并用以解決問題。
關鍵詞:有效引導;生物學概念;形成過程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重要概念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好生物有重要作用,也是學生學好其他生物知識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把核心概念體系完整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自己的概念體系,學會靈活運用,對于達成教學目標非常重要。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題
要有效達成教學目標,首先要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達到此目的,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情況,結合生活或生產實際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創設新舊概念間問題情景,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是實現概念轉變的策略。
例如,在《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教學中,可以這樣設疑導入:大家知道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化學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摩爾根通過實驗將基因定位于染色體上;格里菲斯、艾弗里、赫爾希和蔡斯等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又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生活中我們常聽說遺傳與基因有關,基因=DNA。這對嗎?
這個問題情境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學生根據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通過思考很快就會發現矛盾,認為基因=DNA的說法不妥,于是產生困惑:基因與DNA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形成概念沖突,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建構知識的興趣。這時,教師適時提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基因是什么?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探究環節。
二、
點撥釋疑,自主探究
生命充滿了神奇與奧秘,學習生物學是建立在探究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對課本、課輔和網絡多種媒體提供信息源進行研究、篩選、整合,把概念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逐步展示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親歷概念形成中,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為建立完整的概念體系奠定基礎。在此,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學生探究,扮演聆聽、觀察的角色。根據教學需要,必要的時候以問題或建議的形式給學生以恰當的指導,推動科學探究深入進行。
例如,在“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資料,并思考資料分別從哪些方面說明DNA與基因的關系?如何運用這些材料進行推理、例證?這樣讓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去閱讀資料,會激發強烈的探究愿望,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經過分析討論、合作互研,就能得出結論。在“DNA片段中的遺傳信息”的教學中,教師先展示DNA分子的平面結構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想起:DNA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是穩定不變的,而內側的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卻是可變的。設疑點撥:DNA只有四種脫氧苷酸組成,那四種堿基的排序足以滿足地球上豐富多彩的需求嗎?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懷著探求欲利用材料進行探究。教師還可設置以下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若1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種堿基對能形成多少種基因?若2個、3個、4個、n個堿基對組成一個基因,4種堿基對又分別能形成多少種基因?學生經過推算得出:n個堿基對的排列方式有4n種。同時也得到結論。
這樣,通過自學資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開展資料分析活動,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過分析數據、數學推算等探究活動培養了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也準確地理解了概念,洞悉了概念的本質。
三、
歸納總結,形成概念
采用以上方法后,使學生獲得了對概念認識的逐步深入。接著可以引導學生將在探究活動中觀察、操作和思考后所獲得的發現、體驗用簡練且準確的語言給予解釋或說明,形成概念,與同伴進行交流、評價。例如,在“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可以引導學生對核心概念“基因”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如下的概括和總結:
1.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①基因是DNA片段;②基因是遺傳物質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③基因在DNA上呈線性排列。
2.
DNA中蘊藏大量的遺傳信息
①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②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的多樣性;③堿基的特定排列順序,構成了DNA的特異性。
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分析感性材料,摒棄了事物和現象中非本質的部分,而抓住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征,去偽存真,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由于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付出了艱辛勞動而獲得的,所以對概念的理解、記憶更深刻。
四、
運用概念,解決問題
學科目標之一是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踐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形成新的概念后,要學會利用新概念來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但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對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牢固、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學過的舊概念發生混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創設一些富有層次性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通過利用概念解決問題來鞏固和加深概念。
例如,在學完基因的概念后,學生對基因的內涵和外延并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基因的化學本質是什么?基因中的遺傳信息蘊藏在哪里?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為什么具有一致性?請用概念圖總結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關系。學生思考后在實際應用中深刻地理解了概念。不但達到了鞏固概念的目的,而且產生學習生物學,了解生命奧秘的充實感和興奮感。
總之,學生學習和形成概念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教材,深入研究每個概念的深度和廣度,設法把完整的概念體系展示給學生。在概念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形成和建立自己的概念體系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教師要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能力的自主探究活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機會,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澄清模糊認識,深刻理解概念,形成概念體系。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張艷菁,福建省建甌市,福建省建甌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