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書》是韓少功一部非常深刻、厚重、思想性極強的作品,書中刻畫的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極富個性和極具人性深度。《日夜書》中關于知青那一部分非常生動活潑,但到后知青時代普遍枯萎了,“日”象征著“知青時代”,“夜”象征“后知青時代”,知青們在“知青時代”的回憶和當下“后知青時代”的境遇交叉進行,構成一種相互參照的關系。
韓少功的《日夜書》從基調上來說是非常沉重的,小說以主人公陶小布的視角,講述了馬濤、郭又軍、小安子、馬楠、姚大甲等眾多知青在“知青時代”和“后知青時代”的精神軌跡與生存狀況,展現了他們在兩個不同的時代里所呈現出的迥異命運與性格。這些知青無論是在知青時代的艱辛悲苦,還是返城后在“后知青時代”的平庸生活,抑或是知青子女的脆弱悲哀,都呈現出沉重的命運悲劇。《日夜書》與傳統知青自我表達有著不同的方面,可以看作是知青一代人的命運史。但它不僅僅是對“知青時代”這一段時間的歷史的呈現,表達了對過去歷史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它延伸并觀照了人們今天的生存困境。因此,可以說知青在“后知青時代”的現實生活是《日夜書》的重心所在,馬濤、陶小布、姚大甲、小安子、馬楠等在“后知青時代”的生存狀態呈現出全面潰敗的跡象。
馬濤在“知青時代”是知青中的啟蒙者,后被捕入獄,六年后出獄,此時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革。為了救馬濤,妹妹馬楠付出巨大的代價,他不知回報,反而認為這是理所應當。馬楠為了保護馬濤而燒毀了能證明他最早提出“民族與法制”“改革開放”等理論的“黑皮筆記本”,為此他大發雷霆,“讓我回監獄!讓我回監獄!”,“我真的不在乎監獄,不在乎死。喚醒這個國家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義。你們不知道,我病得一頭栽在地上時也沒灰過心,哪怕被五花大綁拉到刑場上陪斬也絕不灰心”。此時,馬濤的思想已極度偏狹。日后,他將這種自負、執拗、敏感、乖戾、多疑的性格越演愈烈。
馬濤本是自學成才,卻覺得記者蔡海倫胡說八道冒犯了自己,破口大罵,將她轟出門,甚至與名流老教授因一個觀點不合就與其翻臉。“自從他的冤案故事和英雄事跡見諸媒體廣為傳揚,他的脾氣到越變越壞。對他的關心涉嫌居高臨下,對他的親熱涉嫌輕佻不敬,對他的規勸涉嫌好為人師,對他的回避則是卑劣的冷漠無情……連拍個馬屁都可能是冒犯,不是明褒暗貶就是避實就虛,是可忍孰不可忍。條條大路通羅馬。個個話題通憤怒。”已處于“后知青時代”的馬濤總是以代表社會的良心自居,占據道德的制高點批判所有人。他拋家棄女,另尋新歡,對牽腸掛肚的母親不聞不問,一切交由陶小布照料。但馬濤出國之后頗受冷落,在國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時常發牢騷大罵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等到回國探親時,馬濤卻又大力吹捧西方的制度與文化優勢,對國內各個領域的狀況表現出極度不滿而且冷嘲熱諷,極端尖酸刻薄又故作清高。處于“后知青時代”的馬濤早已逐漸從追求革命變革與真理的理想主義者轉變追求名利的市儈之人。
馬濤作為當年啟蒙主義的時代英雄而成為新時代自我膨脹的代表,他虛偽與自戀、庸常與市儈,被包裹在君子而優雅的外殼之下,以一種非常高貴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一種掩體,實際上卻是拋棄女兒、母親、妹妹,親人、朋友、恩人的偽君子,因此以馬濤為代表的這種虛偽具有豐富而尖銳的現實批判性。他從真理的擁護者到名利場的投機者所源自的沖動與熱情是一致的,在沒有信仰的時代里,激情既可以獻給革命,也可以獻給欲望,這種轉變是很容易產生的。知青在當下生活的潰敗馬濤身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郭又軍在“后知青時代”的生存軌跡與命運遭際也有著極大的代表性。天性老實的郭又軍沒有高遠的理想,只是安分守己地想過平凡的生活。在知青時代,由于“他的工人家庭背景和學生黨員身份”,郭又軍能夠成為紅衛兵司令,進入學校的革委會,下鄉之后又憑借根正苗紅的優勢很快就招工去了縣城。但郭又軍的這種工人家庭背景和黨員身份的優勢在“后知青時代”已完全消失,他本來想考大學,但因領導的空頭支票似的承諾而放棄了。郭友軍就這樣安心地過著自己舒適的小日子,“一直忙到自己所在的國營工廠破產,他才發現那個許愿的廠長不知去向,自己也突然一下變老,臉上多出了深深的皺紋”。“時代已經大變,工人老大哥的最新稱呼是打工仔,他眼下被人們的目光跳過去,如同一塊嚼過的口香糖只配粘在腳底。”郭又軍還未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可憐又可悲的下崗工人,只能靠擺水果攤維持基本的生活,還要被城管刁難,始終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妻子小安子也拋棄郭又軍以及女兒去了國外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而女兒丹丹也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學習成績一塌糊涂,頻頻在外惹是生非、制造事端。最后,郭又軍發現自己患了絕癥,肝癌晚期,面對這樣千瘡百孔的生活,郭又軍選擇以上吊自殺的方式離開世界。有著極好人緣的“微笑哥”郭又軍總是以一種充滿善意以及樂觀向上的姿態對待生活和周邊的人,但最后只換來了生活與社會給予他的悲慘結局,體現著韓少功對不合理時代的控訴。
陶小布也從當年的熱血革命青年轉變為環保廳的廳長,他在后知青時代里充滿困惑、身心俱疲。妻子馬楠總是疑心他有外遇,為此糾纏不清,令他痛苦不堪。馬濤身在國外,陶小布既要替他照顧母親,還要照顧女兒笑月。家庭瑣事上的疲憊只是一小部分,而精神上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官場黑暗,到處充斥著勾心斗角的權力爭斗,陶小布身邊布滿了重重利益鏈條,處處具有潛規則。陸學文雖身為副廳長,辦事卻是一條蟲,批文件批不出任何具體的想法,更談不上任何具體建議,哪怕只有兩分鐘的發言,也離不開手下人的發言稿。但他深諳為官之道,“他對很多大人物的姓名、履歷、愛好、人際關系、家人狀況等等都如數家珍”,使得他官運亨通,仕途一帆風順。陶小布決心剔除這樣一個社會毒瘤,但因官場內部那只無形的手操控著,最終從與陸學文的博弈中敗下陣來,不得不提前退休,他的為官清廉與救世理想無疾而終。陸學文這樣一個人能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作威作福,隱含了韓少功對官場腐敗的諷刺與無力感。
馬楠、小安子、姚大甲、賀亦民等知青在“后知青時代”也紛紛遭遇生存危機和精神困境。善良懂事的馬楠為家人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而無怨無悔,為了救出哥哥,她失去了自己的貞操;為了滿足二姐出行舒適的無理要求,她在寒夜里凍得瑟瑟發抖地找到了在火車站工作的熟人,終于將硬座改成了臥鋪;為了救大姐,膽小瘦弱的她甚至同人打架……馬楠為這個所謂的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并沒有人能去理解、關心呵護這個家里最小的女兒,使得馬楠極度缺乏安全感,終日郁郁寡歡,過得并不幸福。小安子為了追逐虛無縹緲的遠方,拋夫棄女,一輩子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終客死他國。姚大甲雖在藝術界小有成就,但他只是把藝術當作玩具的“偽成年人”,四處漂泊。
這些人在“知青時代”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激情與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在“后知青時代”普遍枯萎,取而代之的是時時被利益所支配的虛無與頹廢的精神圖像。愛情、親情、友情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盛行的“后知青時代”都已發生了巨大的異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金錢利益的腐蝕下也變得岌岌可危而難以維系。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依附于物質而存在的人們精神無所依托,總處于一種茫然焦躁的狀態當中,沒有人能擺脫這一巨大的現實生活邏輯。他們在“后知青”時代破碎的生活以及種種不堪的現實,讓人讀起來悲涼徹骨。
(湘潭大學)
作者簡介:周日平(1994-),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