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眾文學作家吉川英治由《三國演義》改寫的小說《三國志》對后世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標志著一種全新的“三國”文化接受方式的誕生;二是奠定二戰后“三國”小說的改寫基調;三是掀起文化藝術領域的三國熱潮;四是點燃了其他類型大眾文學尤其是中國題材歷史小說的創作熱情。
吉川《三國志》是一部站在人性的角度、現代科學的角度,運用現代日語,以符合日本人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審美趣味為宗旨,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為目的,對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進行二度創作的現代小說。在吉川英治筆下,經典人物形象不僅有繼承更有重塑,傳統思想文化不僅有傳承更有發展,這也構成了作品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吉川《三國志》的誕生對日本產生的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標志著一種全新的“三國”文化接受方式的誕生
《三國演義》傳入日本后,隨著初譯本《通俗三國志》的問世,三國文化開啟了對日本文學藝術影響的新征程。從接受影響的方式來看,或近乎忠實地對原作進行編譯、翻譯,或以日本的文學藝術形式展現原版的三國文化,或借用三國的人物情節講述奇特的日本故事。而這樣一種局部式、零散化、碎片化的接受過程也是日本社會對其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并逐步實現其“日本化”的過程。
隨著日本社會步入近代,加之長達二百多年的三國文化積淀,日本作家開始運用現代語言,以現代人的視角,選用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審美趣味與科學認知的方式對《三國演義》進行“整體改建”。吉川《三國志》的誕生正是接受影響的量變過程最終實現質變的表現,標志著日本對三國文化的接受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同時也為日后日本文壇《三國演義》改寫風潮與三國熱潮以及中國題材歷史小說創作熱潮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奠定戰后“三國”小說的改寫基調
二戰后,《三國演義》的改寫作品有如泉水般不斷涌現,并掀起了一股三國熱潮。其中,創作水準較高、影響范圍較廣的作品有柴田煉三郎《三國志——英雄在此》(1966-1968年),花田清輝《隨筆三國志》(1969年),陳舜臣《秘本三國志》(1977年),林田慎之助《人間三國志》(1990年),北方謙三《三國志》(1996-1998年),三好徹《興亡三國志》(1997年),伴野郎《吳·三國志》(2001年),宮城谷昌光《三國志》(2001-2013年)等。
關于吉川《三國志》對后世創作產生的影響,可從發表形式與內容創新兩個方面分析。其一,從發表形式而言,吉川《三國志》報紙連載的發表方式開創了大眾文學發表的先河。這種發表方式的新穎性、獨特性被后來的創作者如柴田煉三郎的《英雄三國志》、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宮城谷昌光的《三國志》等先后效仿。然而吉川《三國志》在《中外商業新報》(現《日本經濟新聞》)等四家報紙以及中國臺灣的《日日新聞》共計五家報紙上同時刊登,如此之大的連載規??芍^迄今未有,由此帶來了讀者群的迅速擴大與影響力的顯著提升。其二,從內容創新方面而言,吉川《三國志》可以說為其后的改寫作品拓展了創作思路,樹立了創作典范,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情節的縮減與擴充。作品在孔明之死處收筆,體現了作者以人物為中心的創作特點,符合現代小說的創作風格及現代讀者的閱讀偏好。之后的改寫本如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也以孔明之死作為小說的尾聲,而柴田煉三郎的《三國志——英雄在此》則更進一步,寫到孔明向后主呈上出師表揮師北伐后便戛然而止。此外,桃園結義這般初次見面便結為生死兄弟的情節在日本人看來難以接受,因此吉川《三國志》開篇增補大量內容,一方面為原作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為結義的順理成章鋪平道路。之后的柴田煉三郎、北方謙三等人選擇了更為直接的改寫方式——刪除此情節,以確保改寫作品的每個細節都能符合日本讀者的認知與審美。
二是人物的增補。吉川英治增補白芙蓉這一女性人物,通過描寫其與劉備的愛情故事,豐富了劉備的人物形象,展現了日本文學的唯美傳統,成為作品改寫的一大亮點。后來者如柴田煉三郎的《三國志》則完全繼承了白芙蓉這一人物,而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增補圣母少容這一女性角色,更好地串聯起整部作品。
三是重塑曹操形象,即為曹操“平反”。毋庸置疑,對曹操形象的重新詮釋可謂吉川《三國志》最能引起共鳴、影響最為廣泛的改寫特色之一。小說在淡化曹操“奸相”描寫的同時,著力表現一個真情實感自然流露的曹操,一個積極進取、不畏艱險、不懼挫折的英雄人物形象,并通過增補評點的方式鞏固、加深這一形象,實現其由奸雄到英雄的轉變。其后的諸多改寫作品可以說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例如,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便是從史書中探尋證據,以此還原一個真實的曹操,進而達到為曹操正名的目的。三好徹的《興亡三國志》則完全以曹操為中心,通過細節上的大量再創作,表現其高明的政治智慧與卓越的軍事才能。總而言之,之后的“三國演義”改寫者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吉川《三國志》的影響,而他的“寫出自己風格的作品”的承諾就是這一影響的核心體現,也是每位改寫者在創作過程中始終貫徹的宗旨與原則。
三、掀起文化藝術領域的三國熱潮
作為漫畫大國,日本的漫畫家自然不會放過用漫畫形式表現三國故事的機會。著名漫畫家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全六十卷,自1971年開始出版發行,直至1986年結束,耗時十五年,人稱“漫畫界的萬里長城”,而這座“長城”的“修建”正是在吉川《三國志》的基礎上完成的。吉川《三國志》開篇增補的白芙蓉一角也已由文字變成生動的畫作躍然紙上。除此之外,日本著名游戲制作公司光榮社的電子游戲“三國志”的出場人物中,芙蓉姬赫然在列。由此可見,吉川《三國志》的影響力之大、影響范圍之廣,在文化藝術領域實屬罕見。
四、點燃了其他類型大眾文學尤其是中國題材歷史小說的創作熱情
在此之前的日本文學藝術領域,吸收、借鑒中國元素創作本民族的文學作品可謂比比皆是、數不勝數,然而直接創作中國題材的歷史小說可謂始于吉川《三國志》,并在戰后席卷日本文壇,涌現出大批優秀作家。他們以日本人的視角,關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并從中汲取養分,創作出大量獨具日本特色的中國歷史小說的優秀作品。代表作家有井上靖、陳舜臣、冢本青史、宮城谷昌光等人。其中,宮城谷昌光小說善于重現歷史畫面,重生歷史人物,以細膩優美的文筆、豐富的視覺感獲得眾多讀者的青睞和評論家的好評。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向遠教授就曾點評道:“宮城谷昌光用中國歷史題材的十幾部長篇小說和若干短篇小說集,以尋求日本人精神故鄉的心情進行創作,以古漢字為切入點,把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日本文化的源頭,將取材的重點集中在古老的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向當代日本讀者講述中國歷史,描述中國古代人物,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信息,蘊含著大量的中國歷史知識,也有不悖歷史邏輯及事物情理的高度的想象力,趣味醇正,雅俗共賞,自成風格,是日本繼陳舜臣之后中國題材歷史小說的新旗手?!?/p>
(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日本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吉川英治《三國志》改寫特色研究”(項目批準號:17YJC7520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武鵬(1984-),男,山東沂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中日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