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大秧歌是山西省北部較大的地方性劇種,主要流行于朔州為核心的晉北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城鄉。朔州大秧歌是由具有舞蹈性的“踢鼓秧歌”的武坊和具有歌唱性的“喜歌”的文坊發展形成的。由于藝人長期同臺表演,融合了文武場兩種表演形式,其逐漸登上舞臺,成為一種定型的戲曲形式。民營劇團長期扎根農村,服務于人們日常的節日慶典,具有典型意義。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是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自民間、成長于民間、服務民間,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基層文化市場、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于時代發展,催生了一系列娛樂活動,傳統戲曲的市場份額逐漸縮減,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生存現狀令人堪憂。
一、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演出團體概況
朔州市大秧歌民營劇團在線注冊有七個演出團體,調查發現,“朔城市小蘭花大秧歌藝術團”最具代表性。朔州市小蘭花大秧歌藝術團是朔州周邊生命力較頑強的民營劇團之一,其前身是“鳳岐大秧歌藝術團”,由現“小蘭花秧歌藝術團”團長的父親尹鳳岐創辦,成立于1949年。到1992年,子承父業,尹浩團長正式接家父班主之職,戲班更名為“朔城區小蘭花大秧歌藝術團”。
自成立之后,戲班規模不斷擴大,常年在朔州、忻州、大同周邊演出,成為朔州最有名氣的大秧歌劇團。2008-2011年為該團發展高峰期,平均每年演出場次達四五百場,最近幾年略有下滑,但演出場次一年也達兩三百場,在朔州市屬于演出頻次較高的劇團。建團二十多年來,尹浩團長除了自己創辦民營劇團,曾在2012年4月10日受國營朔城區大秧歌劇團的邀請擔任業務團長,工作時間整整四年,形成一套適合自己劇團發展的經營模式,促使劇團成為朔州周邊生命力最為頑強的民營劇團之一,為地方戲曲朔州大秧歌的傳承做出一定的貢獻。但是,由于整體戲曲市場低迷,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生存狀況也令人堪憂。
二、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發展現狀
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結構大致與古代的戲班相似,人數大致相似,有三四十人,劇團由團長、演出人員及后勤人員三部分構成,多以分工合作完成演出。團長負責聯絡戲路、管理劇團的日常運作。演出人員分為演員和樂隊伴奏演員,劇團演員的生角、旦角、丑角、花臉和跑龍套的;朔州大秧歌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文場樂器有板胡、二胡、笛子、枚、嗩吶、電子琴等,武場樂器多為打擊樂器,包括鑼、鼓、擦、馬鑼、水釵、板鼓、梆子等。劇團的后勤人員主要有音響師、道具師和廚師,后勤人員一般多是身兼數職,只要劇團有需求,他們就會去最需要的地方幫忙。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人員的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超過50歲,老齡化嚴重。
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演出情況決定著劇團的整體生存狀況,其作為最底層的演出群體深知大眾的欣賞需求,承載著服務農村的重要任務。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演出收入以商業性演出為主,如廟會演出、傳統節日演出、個人請戲。山西廟宇眾多,幾乎村村都有信奉的神靈,每個村莊廟會的時間也大不相同,但都以演出大秧歌作為酬神和謝神的媒介。傳統節日演出如每年的元宵節來表演朔州大秧歌,這主要是為娛人,而不是娛神。個人請戲的演出以紅白喜事、商業慶典、老人祝壽等為主。
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演出時間常常受農耕時間影響,農歷正月與七月是民營劇團的演出旺季,正月演出主要是人們祈求在新的一年內風調雨順、家人安康等;農歷七月正好處在全年最熱的季節,莊稼正處于成熟期,農民暫時處于農閑期,這時,唱戲一方面是為了祈求今年糧食能大豐收,另一方面讓一直忙于農事的人能放松心態,緩解疲勞。
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每年的場次在一百場左右,戲金是以演出場數的多少來算的,一般大型演出的戲價在3000~5000元,小型演出的戲價高低會根據請戲人的經濟情況來定,一般在1000~2000元。雖然演出場數多,戲價高,但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提升,演員的工資也逐年上漲。劇團中最大的開支就是演員的工資,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人員工資分配是按勞分配,按演出場數來確定演員工資,演員的平均工資在一百元左右,從演員工資可以看出,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人員的工資收入基本能保障演出人員的日常生活。
筆者和尹浩團長了解后,他說:“每年劇團根本掙不了多少錢,掙得錢都給演員發工資了,余到劇團根本沒有多少錢了,劇團也只能每年維持最基本的運轉。”從尹浩團的話里看出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發展現狀并不是很好,其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三、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戲曲逐漸退出大眾的視野,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目前,民營劇團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市場份額減少、受眾人群減少、演員年齡普遍偏大、后備力量薄弱等,其在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中均有體現。為解決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存在的問題,民營劇團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努力。
劇團應該建設體制健全的優質戲班,建立完備的民營劇團評級細則,鼓勵創作符合勞動人民文化和娛樂需求、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地方政府應加大對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的扶持力度,為民營劇團營造寬松的演藝環境,可以讓朔州大秧歌民營劇團與國營劇團享受相同的待遇,邀請民間演藝團體參加節慶演出或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給他們參與匯演、評獎的機會。再如減輕或免除費稅,設立獎勵辦法,對那些出色的戲曲班子、班主及優秀的從藝人員進行物質獎勵。再者,應培養新生代演員和受眾群體。大力開展“戲曲進校園”等公益活動,使年輕一代的小觀眾了解并熱愛這一傳統戲曲,培養下一代的傳承人,在他們的傳遞下使之發揚光大。
(揚州大學)
作者簡介:張瑞(1993-),女,山西朔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