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春梅
【摘 要】目的:評價分析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選擇上述時段到我方醫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144例患者,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劃分為參照組(72例)與實驗組(72例),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風險管理,觀察統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護理質量情況,并予以對比評價。結果: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與參照組(P<0.05);組間對比基礎護理水平、護理操作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等護理質量評分情況,結果顯示實驗組較參照組優(P<0.05)。結論:在臨床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予以護理風險管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幾率,并提升護理質量,從而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一種值得推廣與應用的護理管理模式,應當借鑒。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常規護理;護理風險管理;護理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ursing work. Methods: Data collection time was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14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above-mentioned period of time to receive cardiovascular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s (72 case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72 cases), 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nd observed the occurrence of statistical adverse ev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and quality of care, and compared and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basic nursing level, nursing operation ability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core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ursing work,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thus improving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It is a kind of ca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anagement model sh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routine nurs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quality of care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042-01
心血管內科又名為心內科,其治療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炎等[1]。此科室所收治的病患年齡往往較大,且會受到自身機體抵抗力較差、易合并多項基礎疾病等的影響,病情發展速度較快,接診量也較大,屬于高護理風險科室。因此,對于心血管內科中所收治的病患,如果不能夠及時予以科學措施干預,或者處理不當等,均會導致病情出現變化,嚴重者還會病亡。所以,對于此科室病患,需要做好護理風險管理工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幾率,提升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并確保生命安全[2]。基于上述情況,本文就我院心血管內科中所收治的患者開展研究,分析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干預后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選擇上述時段到我方醫院心血管內科接受治療的144例患者,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劃分為參照組(72例)與實驗組(72例)。參照組中:男性與女性病患例數分別39例、33例,年齡最大78歲,年齡最小34歲,中位年齡64.36歲,病程收集范圍2個月~18年,平均病程(11.23±2.43)年;實驗組中:男性與女性病患例數分別為40例、32例,年齡最大79歲,年齡最小32歲,中位年齡64.38歲,病程收集范圍3個月~19年,平均病程(11.24±2.42)年。組間各項資料經統計學對比(P>0.05)。
納入標準:(1)對本次研究知情,均自愿簽訂同意書;(2)經過相關檢查,符合心血管內科中相關疾病診斷標準;(3)不伴有意識障礙者。
排除標準:(1)伴有認知障礙者;(2)治療依從性較差者;(3)伴有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指導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告知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等。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接受護理風險管理,主要內容包括:
(1)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并挑選臨床經驗不低于5年的護理人員擔任組員,共5名,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并查閱相關資料,分析本科室護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危險因素,制定出具有科學性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案,并引導組員學習。
(2)完善相關制度:結合科室以及病房的實際情況,完善相關安全管理制度、搶救制度等,確保護理人員在開展工作的時候能夠有章可循;對患者健康知識需求、心理狀況、壓瘡等危險因素等進行全面且準確的評估,并制定出相應的應對預案。
(3)對藥物加強管理:由于心血管內科治療工作中設計的藥物種類較多,如果不能夠正確用藥很容易導致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在用藥之前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及家屬講解其效果以及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等,用藥之后需要實時觀察,便于能夠及時發現異常并對癥處理;在輸液的時候,需要對速度進行嚴格控制,且告知其不得擅自進行調節等;如果需要輸注硝酸甘油,需要借助微量泵,并確保速度恒定,在此過程中需要對血壓指標水平進行密切觀察,便于能夠及時發現異常;在給藥之后,應當指導其臥床休息,避免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現象;若患者需要使用洋地黃類藥物,在給藥之前需要檢查心率狀況,然后指導正確用藥,給藥之后需要詢問其感受;除此之外,需落實床旁交接班制度,準確的記錄病情,便于能夠發現異常后及時匯報。
(4)重視安全管理:對病房環境需要加強管理,護理人員需要定時對病房進行消毒與清潔,并及時更換床單與被套,確保溫度與濕度舒適,通風情況理想;在床旁、走廊等需要設立護欄,衛生間中需要安裝扶手,此外,還需要確保地面干燥,避免出現摔倒等不良事件;所設置的標志應當醒目以及規范,并定時進行提醒,不斷增強安全意識;告知家屬需要加強陪護,避免出現意外事件;詢問是否存在便秘現象,避免由于用力排便導致出現心力衰竭等不良現象。
(5)增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對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儲備、操作能力、工作時間等進行綜合分析,然后合理排班;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如豐富理論知識、學習新儀器使用方式、了解新藥物使用方式等,然后定期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制度的依據;對每一項護理操作進行規范,如確保護理文書書寫規范,記錄的準確性等,幫助正確評估病情;除此之外,還應當對病情進行實時觀察,落實交接班制度,實現無風險護理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幾率。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護理質量情況,并予以對比評價。
1.3.1 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選擇問卷調查方式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進行判定,問卷分值范圍0~100分,劃分為Ⅰ度滿意(90~100分)、Ⅱ度滿意(60~89分)以及Ⅲ度滿意(0~59分)。
1.3.2 護理質量情況:應用李克特5級量表對護理質量進行判定,量表包括基礎護理水平、護理服務態度、語言溝通能力以及護理操作能力,每一項分值范圍0~5分,若分值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2 結果
2.1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參照組與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5.29%、2.78%,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更低(P<0.05),詳見表1。
2.2 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比較
參照組與實驗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別為80.56%、95.84%,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更高(P<0.05),詳見表2。
2.3 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組間對比基礎護理水平、護理操作能力以及語言溝通能力等護理質量評分情況,結果顯示實驗組較參照組優(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在臨床心血管內科疾病中,患者往往為中老年人群,由于其本身就容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且多項器官功能均處于衰退中,其抵抗力等均較差,加之病情較為嚴重,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跌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幾率[3]。除此之外,病患關于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較薄弱,又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所以容易發生壓瘡。此類病患多需要服用抗凝、強心等藥物進行治療,若配伍不當,輕者會出現不良反應,嚴重者則還會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在行靜脈滴注治療時,如果不能對給藥速度進行有效控制,容易導致出現心率過快等不良現象。部分護理人員由于臨床經驗缺乏、理論知識缺乏、操作技巧弱等,在開展護理工作的時候容易出現失誤,不僅會增加不良事件發生幾率,還會降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所以對于心血管內科,需要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均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說明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行護理風險管理干預的價值較高。通過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然后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對護理風險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有利于護理風險管理的更加規范化開展,增加了護理措施的規范性以及科學性,可最大程度消除風險因素;通過加強藥物管理,能夠降低配伍不當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通過加強病房管理,能夠增加安全性,降低墜床等的發生幾率;通過增強護理人員自身素質能夠不斷與時俱進的增加其關于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的掌握情況,從而不斷提升護理質量,最終則可增加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4]。
綜上所述,在臨床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予以護理風險管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幾率,并提升護理質量,從而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是一種值得推廣與應用的護理管理模式,應當借鑒。
參考文獻
[1]劉玲玲.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48):231-232.
[2]李艷.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 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 2018, v.5(14):85-86.
[3]許輝, 李曉光, 陳艷妮,等.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 河北醫藥, 2017, 39(13):2055-2057.
[4]關薇. 基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