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柳
【摘 要】目的:研究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應用的發熱病癥診斷當中的效果。方法: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來自我院在2018年4月到2019年1月檢驗科進行細胞形態檢驗的發熱患者。本文選擇其中的92例患者作為A組,同時選擇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92例健康人作為本文的B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血細胞形態學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經過比較可以得出,本文A組研究對象的異型淋巴細胞、大細胞貧血、異常細胞、白細胞變小、小細胞貧血等血細胞形態異常陽性率明顯比B組更高,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臨床發熱病的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紅細胞形態學變化,所以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需著重對患者的紅細胞狀態進行檢驗,有效對病癥加以分析,能夠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可行的依據。
【關鍵詞】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發熱;臨床診斷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diagnosis of febrile illness in blood cell morphology test. Methods:The subjec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were from fev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ell morphology test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January 2019. In this paper, 92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group A, and 92 healthy people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group B in this paper. The blood cell morphology related cas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 of abnormal blood cell morphology, such as atypical lymphocytes, large cell anemia, abnormal cells, leukopenia and small cell anem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P<0.05.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ebrile disease will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red blood cell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the red blood cel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analyze the disease, which can provide a feasibl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 blood cell morphology test; fever; clinical diagnosis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054-01
隨著最近這些年臨床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臨床在對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1]。提升臨床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準確率,能有效對各種病癥進行分析,對于各個細胞的生理變化和數量異常情況進行檢驗時,它能幫助疾病的診斷提供相關根據。本文主要從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入手,分析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應用在發熱病診斷中的效果,并將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到2019年1月檢驗科進行細胞形態檢驗的發熱患者92例,作為本文的A組,A組患者年齡區間為20歲到60歲,平均年齡(42.4±13.4)歲;同時選擇同其來我院進行身體檢查的92例健康人作為本文的B組,B組患者年齡區間為21歲到61歲,平均年齡(43.1±10.3)歲。本文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A組患者的體溫均超過39℃,本文臨床研究對象排除,近期服用過抗凝血功能的相關藥物,排除合并腫瘤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年齡不超過65周歲并且年滿18周歲。經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檢驗,可得出兩組之間除病情以外,沒有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對患者進行血液的抽取,對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抽取,一般在早上8點到10點之間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大約抽取2ml, 對血液通過乙二氨四乙酸二鉀進行抗凝處理,并做好真空采血工作。對所有的受檢者,在抽血的時候,通過熟練的醫護人員進行操作,之后進行充分的均勻混合,在顯微鏡條件下對細胞技術加以觀察,對血涂片進行制備,對血涂片進行制備,對所有的細胞形態變化進行觀察,同時對白細胞形態的指標陽性率加以檢驗,所有檢驗者的檢驗均需要在一小時以內完成。檢驗的過程需要嚴格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范加以實施,在進行血液涂片以后,需要在顯微鏡的條件之下進行計數處理[2]。
1.3 觀察指標
研究并比較兩組對象的異型淋巴細胞、大細胞貧血、異常細胞、白細胞變小、小細胞貧血等血細胞形態異常陽性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進行統計學分析主要通過IBM 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落實,將所有的計數資料均調入統計學軟件當中進行卡方值(χ2)檢驗,兩組的差異性檢驗則選擇P<0.05表示差異明顯,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比較可以得出,本文A組研究對象的異型淋巴細胞、大細胞貧血、異常細胞、白細胞變小、小細胞貧血等血細胞形態異常陽性率明顯比B組更高,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臨床上發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和多發癥狀,這種病情的致病機理比較復雜,很多患者的發病都不存在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在這種病情發生的時候很容易被忽視。這種病情容易錯失最佳的治療時間,使得患者的病情并發癥相對增加,因此也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對于發熱病癥進行早期診斷,積極的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療。最近這幾年,臨床對抗生素的應用在不斷增加,導致存在抗生素濫用或抗生素使用不合理,這樣會使得很多發熱病癥患者血細胞當中沒有明顯的改變,容易在臨床上出現誤診,由此也可以看出血液形態學的檢驗工作的重要性。血細胞主要是在血液當中存在的一種細胞,人體在出現疾病以后,身體的血細胞會發生變化,主要和機體的病理方面改變存在關聯。血細胞的相關質量會對造血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癥狀,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血細胞計數和形態存在一定改變,對患者的血細胞進行檢驗,就可有效對患者的發熱癥狀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在進行臨床干預的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療措施。血細胞形態的變化主要分為白細胞變化、異型淋巴細胞、小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以及異常細胞等幾種類型。異型淋巴細胞的變化是臨床比較常見的,患者存在發熱癥狀那么患者的血液當中就存在異性淋巴細胞,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出現了病毒性感染。通過本文的調查,看出本文發熱患者的相關血細胞形態異常率要明顯比常規對照組更高,進而能夠說明患者如出現發熱癥狀,會導致患者的血細胞形態存在一定的改變。綜上所述,臨床發熱病的患者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紅細胞形態學變化,所以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需著重對患者的紅細胞狀態進行檢驗,有效對病癥加以分析,能夠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可行的依據。
參考文獻
[1]趙全麗.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9,32(02):222-223.
[2]陳宜坤.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8,7(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