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叢
【摘要】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它有極高的人文價值和育人作用。縱觀古詩教學現狀,傳統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將古詩的魅力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反而讓學生對其產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覺。本文旨在通過對“唱”“繪”“誦”教學方法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運用,提高古詩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古詩;低年級學生;唱;繪;誦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語句凝練,意境優美,感情豐富,韻律和諧,具有豐厚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古詩不僅能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還能讓他們懂得道理,具有很大的育人作用。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這一點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部編版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30%。古詩篇幅簡短,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背出來。但是這種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與現代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所以對小學生尤其是缺乏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難全身心地走進古詩,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再加上傳統的“理解字詞—了解句意—體會情感”的古詩教學方法比較枯燥,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我認為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采用“唱、繪、誦”這種有“聲”有“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古詩積累和理解,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一、“趣”在“唱”中生
在現代,詩詞與音樂分屬于文學和藝術兩個不同的領域,但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起著傳承經典文化、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所以現在我們在教學古詩的時候也可以將古詩和音樂結合起來,使古詩教學產生“1+1>2”的效果。
考慮到古詩詞與音樂的關系以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將古詩“唱”出來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對絕大部分人來說,記住一首歌的歌詞要比記住一篇相同內容的課文容易得多。用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話說,就是“為了要使他們的童幼年時所具有的記憶力強的優勢不被白白地浪費掉,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背誦古詩的教學當作一門唱歌的課程來教”。就像小朋友們在跳皮筋時所唱的“跳皮筋,我第一,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歌謠一樣,他們或許并不了解歌謠的深意,但都能把歌謠不假思索地背出來,而且背得很有韻律美。
我所指的“唱”即“吟唱”,所謂“吟唱”,詩詞吟誦學家陳炳錚先生在《讀誦吟唱》中指出,“吟唱即指帶吟味的歌唱”;“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認為,“所謂吟詩吟文,就是俗話所謂嘆詩嘆文章,就是拉起嗓子來把字句都唱出來,而不是說話時或讀單字時的語調”。因此,我認為吟唱是將文學與音樂結合起來,根據古詩詞的節奏像唱歌似的將古詩詞讀出來,用一個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形式來概括就是“唱”。
吟唱,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相對于傳統的“死記硬背”式的古詩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它能使學生進入一種放松狀態,從而集中精力學習,輕松掌握知識;還能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共同參與學習,如用眼睛看文字、用耳朵聽旋律、用嘴巴唱詩詞,甚至是用肢體表達情感,從而促進長時記憶的形成。
教師在教學古詩之初,可以播放吟唱錄音或者親自示范,引起學生注意。相信學生一定會被這種既像唱又像讀,語調婉轉的形式吸引。當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時,教師教授吟唱方法,學生跟著唱。等學生學會唱了,古詩也就背下來了。在學生學會吟唱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講解古詩的內容、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帶著理解再次吟唱,感受古詩的美。
在小學低年級開展古詩的吟唱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對古詩的記憶,讓他們感悟到詩詞的語言美、情感美、韻律美,讓他們幼小的心靈萌生出學習古詩、了解中國優秀傳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吟唱產生了興趣,古詩教學就成功了一小半。
二、“悟”在“繪”中深
繪畫和吟唱一樣,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活動。我在講解古詩時常常能看到一些學生沉迷于給插圖冠上加冠,完全忽略了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反思這種現象,我想這與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有關。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枯燥乏味的古詩講解往往缺乏興趣,因此容易被古詩的插圖分散注意,甚至是產生親手畫一畫的想法。文字是抽象的,古詩更是語句凝練卻意蘊豐富,低年級學生很難一下子讀懂,更不要說感悟其中的意境美了。而圖畫是形象的文字,人們可以從它的形象和色調上理解內容、感受其中的美。所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顯然圖畫比文字更有吸引力。
那么,讓低年級學生如此喜愛的繪畫能不能為我所用呢?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老師們經常推薦低年級學生閱讀繪本,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每篇課文(包括古詩)都有插圖……這些現象都說明繪畫對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影響。因此,我認為可以將“繪畫”作為一種教學形式,整合到低年級古詩教學中來。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尋找富有“繪畫美”或者突出人物形象、主題的關鍵詩句,先品詞析句、反復誦讀,然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將語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畫面進行“復制”或再創造,引導學生把詩句變成一幅風景畫或生活畫,從而加深他們對詩的理解。比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憫農》一詩時,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意之后,我讓他們觀察插圖,談談圖中的農夫辛不辛苦,能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句,很快就發現了圖畫上“烈日當空”“大汗淋漓”“赤著腳”“農田很大”等關鍵信息都說明農夫除草很辛苦。接著,我再讓學生回到詩中去尋找表現農夫辛苦的詞句。有了觀察圖畫這一環節的鋪墊,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等表現農夫辛苦的關鍵詞。然后,我讓學生反復品讀這些關鍵詞,再由詞到句,繼續加深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受。當學生對這首詩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畫家,你還會突出哪些細節來表現農夫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呢?”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路畫下來。學生們很喜歡這份作業,完成得比平常的“背誦古詩”積極很多。從學生的畫中,我發現他們對這首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的將又大又紅的太陽畫在正空中,有的把農夫畫得更瘦更蒼老,有的把農夫的衣服畫濕了……
繪畫是低年級學生感知世界、表達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古詩教學中引入繪畫,不僅能讓學生在再創作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領悟到詩詞中用字的傳神,還能加深對詩意、詩情的理解。
三、“情”在“誦”中升
新課標中提出在第一學段(1—2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的要求。可見,“誦讀”是低年級學生古詩教學的一個落腳點。誦讀教學法是傳統古詩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但是一開始就讓低年級學生有感情地誦讀無疑很困難的。在“唱”“繪”兩步教學之后,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了,再讓學生通過誦讀表達詩中蘊含的情感也就相對容易些了。
如教學《送靈澈上人》時,在“唱”“繪”兩個環節之后,學生對詩意和詩情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經驗缺乏,始終無法將分別時的不舍誦讀出來。因此,我利用具體的學情,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層層遞進地將這種不舍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如何感悟詩人對靈澈上人的情誼呢?結合班級的孩子大都為新市民子女的學情,我讓學生回憶、分享自己的經歷。他們之中不少人幼時跟隨祖父母在老家生活,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才告別家鄉,告別祖父母,來到常熟與父母團聚。每讓一個孩子起來分享自己與家鄉、家鄉的親人分別的經歷,我就讓學生置身詩中誦讀一遍這首詩。在一次次的分享中,一次次的誦讀中,學生讀懂了離別的痛苦與不舍。親情、友情的重量也在孩子的誦讀中得到了升華。
誦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情感體驗,培養良好語感。不管是“唱”還是“繪”,都是為誦讀做準備,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誦讀”教學。
古詩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明珠,是低年級學生接觸古典文學、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啟蒙教材。它語言凝練但寓意深刻,經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許多老師傳統的教學方法使這顆明珠失去了光彩,也讓學生產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覺。我想語文老師們只要善于運用“唱”“繪”“誦”這些教學方法,就能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教學中有滋有味地學習古詩,感受語文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田師善.與古詩交朋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陳炳錚.讀誦吟唱[J].中國音樂,1998(3).
[3]趙如蘭.趙元任音樂作品全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