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萍
【摘要】高中選修課教學是古典詩歌走向深度閱讀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古典詩歌選修課的現狀入手,分析其當下存在的問題,認為應明確選修課的定位,探索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實現拓展視野、體悟文化、涵養情操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選修課;古典詩歌;深度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高中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積累了大量的古典詩歌。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不應止步于名句背誦和初步鑒賞,而應引導學生走向深度閱讀。而必修課教學受困于課時不足和應試的弊病,在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因此,選修課在古典詩歌深度閱讀上將擔負起主要責任。
然而目前高中古典詩歌選修課教學卻存在兩大弊病:必修化和隨意化。必修化是指教師把選修課當作必修課的“補課”,以提升應試水平為目標,而忽視了古典詩歌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審美體驗。隨意化是指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缺少選擇,不會整合,課堂盲目散放,導致學生缺少有效的思維活動,難以產生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選修的學習任務群是在必修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滿足學生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水平語文素養的追求。”在古典詩歌選修課的定位上,我們既要避免必修化,又要警惕隨意化。它應該是必修課這一基礎課型的發展,是在視野上的拓展、文化上的體悟、審美上的涵養。教師應明確目標,積極探索適合的教學方式,以引領學生走向深度閱讀。
一、視野拓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認為,選修課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相關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日常教學效率。古典詩歌選修課應著力解決兩個問題——拓展什么和怎么拓展,也就是教材的選用和教學方式的選擇。選用教材一般有兩種途徑:
其一,直接選用主流版本教材,如人教版、蘇教版等。這類教材的特點是有獨到的編寫體例和選文眼光,也有合適的知識構成和練習設計。以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三個單元分別從探究主旨、把握意境、體會聲韻角度,向高中生介紹鑒賞方法。全書共選詩歌43首,以唐宋為主,縱貫整個古代歷史,涉及各種題材和體裁,可以說是一本比較完備的教材。然其弊端在于,使用者須能深刻領會編者的意圖,否則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其二,整合或自編教學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建議:要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創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為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服務。參與選修課教學的師生可以已有知識為基點,依托信息技術整合學習資源,設計出選修課的研討主題。它可以是某個詩人的專題,如“李清照的人生與詩歌足跡”;也可以是某類主題的探討,如“懷古詩的情感與表現手法”。比如在學習《登高》《蝶戀花》時,學生聯想到初中背誦的《登岳陽樓》 《黃鶴樓》等詩,發現“登高”這一行為背后有某種特殊的文化意義。這時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上網搜索相關詩歌,師生商討進一步確定“明月樓高休獨倚——登臨詩的初步鑒賞”這一學習課題。這種選用方式立足于課內課外的結合點,也很好地關注到了學生能力和興趣的連接點,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然,這對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校本教材的開發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在教學方式上,必修課堂上傳統的誦讀、文本細讀等方式已不能完全滿足選修課教學。如何能更快速有效地拓展視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此時,研究性學習便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在確定課題后,教師可讓學生組成4—8人不等的學習小組,布置合適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在此過程中,師生、生生可展開合作與對話,形成初步的研究報告,最后在課堂上正式展示和交流,這不僅能最快最有效地開闊視野,還能提升學習與思考能力,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在“明月樓高休獨倚”登臨詩的初步鑒賞教學過程中,筆者布置了兩個學習任務:收集更多的登臨詩,發現它們幾種常見的主旨;借助相關資料初步探究“登高”意象的內涵。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步驟順利完成了任務,不僅在短時間內閱讀了大量的登臨詩,而且還對“登高”意象有了初步的理解。
拓展的核心是自主。自主選用合適的教材,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做到最快、最有效地拓寬學習的視野,是古典詩歌閱讀走向深刻的起點。
二、文化體悟
學生因為自身學識的局限、生活閱歷的匱乏,往往對古典詩歌蘊藏的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缺少應有的體悟。這是古典詩歌教學的難點,卻是其魅力和價值所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在文化經典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古典詩歌選修課上,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攝取更豐富的詩歌,還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發掘出古典詩歌深厚的人文內涵。
為了能更好地鼓勵學生開展個性探究,教師應洞悉所帶學生的差異性和層次性,在選修課堂上重新定位師生的角色。教師要把自己定位為課題的研究者和學生的合作者。研究者是指教師對課題應有比必修課更深入的研究,閱讀論文、專著,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合作者是指教師為學生提供研讀思路,推薦閱讀書目,與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與平等交流,幫助學生發掘詩歌的文化內涵。而此時選修課堂上的學生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還應該是質疑者和探究者。質疑者既指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能夠結合自身的體會,對詩歌提出自己的問題;也指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后,敢于向老師及書本提出合理的質疑。解答這兩種質疑的最佳途徑便是探究,通過探究,在更多更深入的閱讀中對詩歌作個性化解讀,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讀出蘊藏在文字里的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學生在質疑與探究中走向深刻、體悟文化。
在登臨詩的初步鑒賞課后,筆者深覺課堂偏于膚淺,有廣度,無深度。學生也反映無法準確地理解古人登高時的內心世界,也沒有產生共鳴。在閱讀了大量論文和書籍,向學生分享了相關資料后,筆者向學生提出親自登高體驗和全班組織討論兩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其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語言環境,讓他們主動探究、親身體悟。之后開設了“登臨詩”的深度閱讀課——“古代登臨詩中的生命意識”,供學生相互探討,體悟“登臨詩”獨特的文化內涵。在這節課上,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探討登高時所感發的生命意識”上,重點解讀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登高”為什么常常能觸發詩人的愁緒?“獨愴然而涕下”背后包含了詩人哪些對生命的思考和追問?經過探討,學生認為登高這一行為首先讓詩人在天地當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生命的短暫,這種渺小與短暫感進而引發了詩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與追問。一番探因窮理后,學生關注到了詩人們對自我存在的終極價值的審視。大部分登臨詩歌的疑問,在此迎刃而解。其實詩歌創作出來,讀者看到的是景,體會到的是情,而真正隱藏在詩歌中的這些關于生命的思考,才是它能引起共鳴的原因,這就是屬于我們的文化基因。關注這樣的思考,我們讀懂了詩歌,也體悟到了文化。
體悟的核心是探究。教師主動提升文化素養,帶領學生主動探究。發掘詩歌蘊藏最深的人文內涵,是古典詩歌閱讀走向深刻的必由之路。
三、審美涵養
古典詩歌無疑是美的。古典詩歌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審美教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教育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我們的必修課最輕視最缺失的恰恰是審美教育,因此,高中古典詩歌選修課更應自覺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涵養情操,引領學生走進古典詩歌的審美天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古典詩歌的美是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這種美,需要教師在選修課上全面激發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審美創造力,并最終以表現美、創造美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詩歌欣賞最核心最終極的目標,然而它的實現不能簡單地憑借信息技術或者師生探討。在此,教師可做的是積極為學生創造適合他們體驗和表達的情境。因為“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我們希望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美、創造美。
首先,教師可設計多種語言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如舉辦朗誦會、詩歌寫意畫創作,通過具體可感的活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讓他們走進古典詩歌的審美天地。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能意會到詩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感知到詩歌的美。例如,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落木”“長江”是非常有特點的兩個古典意象,“蕭蕭”“滾滾”是中國詩歌常用的疊音詞。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感受到蕭瑟意境、悲涼心境用朗誦或繪畫等有表現力的方式表達出來,形成審美感知。
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創設真實的語用情境,開發審美創造力。可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學著像詩人一樣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發現生活的美,捕捉心靈的美,鼓勵他們用詩意的語言去描繪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登臨詩鑒賞的第二課時后,學生們意猶未盡,于是我們嘗試了古典詩歌創作,話題是“登高”。每一位同學都認真創作,完成了他們的古典詩歌處女作,且其中不乏令人驚喜的篇章。
涵養的核心是情境。通過真實的情境,讓無聲無息的審美教育,涵養我們的精神世界。真實語用情境下激發出來的審美感知力和創造力,是古典詩歌閱讀走向深刻的標志。
綜上所述,高中選修課教學是古典詩歌走向深度閱讀的重要途徑。它是必修課基礎上的發展。它引導學生實現古典詩歌閱讀在視野上的拓展、文化上的體悟和審美上的涵養。
參考文獻
[1]王倩.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古典詩歌選編及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2]吳明霞.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預設與生成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3]王雁濤.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選修課教學初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