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媛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語文講授內容的接受能力,本文討論了現有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需要改進的問題提出了閱讀式教學模式,討論了閱讀式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及優勢,給出了探究式閱讀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步驟,最終通過實際教學應用驗證了方案的可行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它保障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閱讀又是學好語文的必由之路。無論是傳統的教育模式,還是創新的授課理念,閱讀能力的優劣都是語文修養高低的重要體現。采用探究式的閱讀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有助于對語文知識的深度掌握。
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注意課堂氛圍
由于傳統教育的觀念影響,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從而不能打破老舊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語文課堂變得缺少生動的氛圍,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會太高。扭轉這樣的局面的方法就是老師要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得多姿多彩。首先,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畢竟教師不能傳授所有的知識給同學,所以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會掌握比以前更多的知識。其次,教師要好好研究教材,要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興趣去組織教材和改變教學方法,選擇適合學生們的教學方法會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教師也要掌握一些科學技術,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出特殊的優勢,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不注重學生的接受效果
學生吸取知識的能力并不是無限的,所以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途徑并不是最主要的。因此,教師最好讓學生走出固定的課堂,教授學習方法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使他們的學習空間更廣闊。首先,可以開展研究性的學習。高中的語文課堂上通常以教材為依據,延伸更多的知識。教學范例拋磚引玉,為學生開闊學習空間和學習能力。例如讓學生了解一篇文章后,學到的方法會適合同一類的文章,所以要以教材作為基點,向課外出發,在教師的領導下,就會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學會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將課程進行改革的理念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當中,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新能力加強,更深入地進行素質教育。其次,貫徹自發探討的學習精神。因為高中學生已經都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很有必要在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多人的討論學習。第一,教師要合理進行分組,將10個左右的學生依據成績排名、興趣性格等不同組織成一個小組,但是要確保每個小組的綜合實力要平均,這樣競爭會公平些。第二,每節課開始之前,教師要給學生分配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這個任務展開討論,教師要做他們的引導者,與他們一起合作,再指導他們,鼓勵他們,讓他們大膽想象,積極發言,在這過程中總結結果,進行匯報。在課堂結束前,教師要將梳理后的知識告訴學生,以便他們系統地掌握知識。網絡上可以找到大量的知識,它幾乎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所以,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上查找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
(三)授課方式形式主義
教師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是很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師,只知道追求傳統教學的老模式,不知道實際的成效,這樣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更通徹地理解教材,研究教授的技巧。課堂上的講臺并不是教師表現的舞臺,教師應該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這個講臺上自由發揮,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閱讀式教學的探究
想要語文好,閱讀必須要首先學好。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訓練,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提升寫作技巧,閱讀了優秀的文章還可以從其中學到提升自己修養的方法。高中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將教學理念進行更新,探索各種教學閱讀的方法,認真輔導學生,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探索:
(一)培養閱讀習慣
作為其他學科基礎的語文是打開任意學科的鑰匙。所以,語文教師需要明白,語文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一定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情感熏陶,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多進行開放性教學,讓學生不只是學到了一門語言,更學會了其他知識的敲門磚。
新課標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備綜合素質的人作為教師的首要標準。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涵養。語文教學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獲取語文知識的途徑都離不開這幾個方面。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閱讀。因此,教師要在更新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
教師應該轉變以前的教學理念,不要只是教給學生解決閱讀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素質涵養才是最重要的,在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讓學生在閱讀中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二)提升閱讀能力
1.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興趣引導著學生不斷求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調動他們持續閱讀的積極性,在這樣的興趣催動下,閱讀的效果才會體現。
現在,人們都想要輕松地成功,所以一些名人寫的自傳便變得非常熱銷。人們是通過從名人身上吸取他們成功的經驗來實現自我提升,高中生也是這樣的。因此,高中的語文教師也需要給學生講一些著名的文學名人的故事,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教師只要再向學生介紹這些文學巨匠的作品,學生就會樂于閱讀。
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后,網絡上出現了很多他的演講視頻或者音頻,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下來放給學生,學生在看過這些音視頻后會對莫言的作品產生興趣,這時學生便會去閱讀莫言的作品,儼然一股莫言風便在同學之間傳開了。另外,莫言很提倡多讀書,學生也會在看視頻時不經意之間被帶動起來多讀書,這便是名人對學生閱讀興趣的積極影響。
2.升華情感
人們都知道,語言可以表達感情。因此,以各種表達形式的文學作品,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態度,在用深厚的思想感情打動讀者。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不僅要分析文章表層上的知識,更要深層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義,在其中感悟出作者想表達的真諦。
好的作品總是容易打動很多人。所以,高中教師要帶著各種感情去教學。這些感情包括為了教好閱讀的激情,對同學的熱愛,對文章的敬畏等。教師帶著這些感情在教學時,學生也會感受得到,同樣帶著這些感情去感受文章,解讀作者的情感。學生會在這種情感體驗中了解文章的含義,學會作者的語言技巧,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閱讀效率
1.選擇性閱讀
高中學生學習任務重,如果想要提高閱讀能力,只依靠課堂上的時間閱讀是不可能的,并且還需要多閱讀課外讀物來開闊視野,所以,要培養學生巧妙安排閱讀時間的技能。時間是很寶貴的,尤其是分秒必爭的高中生,因此,高中生必須要學會利用每天的課余時間來進行大量閱讀。
另外,領導學生進行選擇性的閱讀也是教師的責任。知識是學不完的,要有目的性閱讀才會有成效,否則,我們便會在知識的海洋里迷路。例如,這段時間需要學習什么種類的文章便主要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同時,教師也需要起到相應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一些較著名的作品,防止學生選擇錯誤。
2.讀書筆記
學生做的讀書筆記是教師檢驗學生課外閱讀最有效的方法。學生要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寫筆記時要把好的句子、片段摘抄下來,把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組織的語言寫下來,多和同學與教師交流,這樣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涵養。
高中生還需要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寫讀后感可以培養學生鑒賞文章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追求故事的發展過程,還要進行獨立思考,并且要對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情節進行合理的評價。學生可以通過書寫讀后感學會獨立分析,從而提升閱讀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雖然教學的方法不是固定的,但是也一定會有方法的,教師要懂得只有不斷變化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只有他們具備了閱讀的好習慣,才能在閱讀好書的過程中吸取知識,最后起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探究式閱讀教學的實施
實施探究式的語文閱讀教學,就會要求教師注意引領學生學會對課文自主研究的能力,就會提高學生對一些作品的理解能力。但是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探究式閱讀在教學中已經有很多教師在推廣應用了,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在妨礙教學水平的提升。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探究式閱讀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高中期間的閱讀教學并不是表面上的理解,需要在教學時對學生的探究精神著重進行培養,以達到在學習過程中養成閱讀的習慣并且可以學習到科學的閱讀方式,可以結合各種類型和題材的作品進行運用。探究式的閱讀教學在高中具備了自主性、開放性和問題性的特點。自主性,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在這基礎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也就能提高;開放性,是指討論的內容、討論的過程以及討論的結果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性,是要求學生多一些探究,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基于此,探究式閱讀教學解決當下教學問題的主要思路有以下三點:
我們以《我與地壇》的教學過程為例:
1.教師分層次設置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安排展開探究式閱讀的教學。為了更科學地安排探究式教學,教師應當在教學方案中預測一下教學過程,并且還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判斷教學內容是不是可以進行探究式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可以探究的問題和內容范疇內進行,不能進行不適合的話題延伸。故問題的設置應采取分層設置的方式。
(1)我是在什么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你在與之相類似的情況你會到哪里,為什么要去那里?)
明確: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 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時候。
(2)“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這時候”指什么時候?為什么說這時候才是我該來的時候?
明確:“這時候”,是指“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太陽……”地壇“剝蝕……淡褪……坍圮……老柏樹……野草荒 藤……”的時候,也就是說地壇已褪去昔日的榮華顯耀,略顯滄桑,但這種滄桑恰恰是某種生命力的顯示,“老柏樹、野草荒藤”正是暗示這種生命力的具體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這時來到地壇必然會得到某種慰藉。這正是作者“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運的起點。如果不是一個“沉靜的”而是一個“炫耀、浮夸”的地壇在等待作者,那對于處在“最狂妄年齡”的作者意味著什么?(可提示學生逆向思考)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指什么?
明確: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壇的意圖”的作者眼中的地壇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荒蕪并不衰敗。“蜂兒、蟬蛻、螞蟻、瓢蟲、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則生存著,這顯然也給了作者以啟示,為了逃避來到這園子的作者是真真實實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動的。
(5)課文中像這樣蘊涵著對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寫還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確:六個譬如。
(6)在園子中有了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終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為什么生與死?怎樣活?地壇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則不是由他一個人完成,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寫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 個——他的母親。
(7)如何理解地壇和作者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
明確:地壇已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可展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