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夭
科技立街
在老沈陽人齊梁的記憶中,40多年前,家住領事館附近的他,去三好街的親戚家串門,都要穿過一大片莊稼地和菜地,即便乘坐公交車,也需1個小時,且那時這里只有環路一條公交線路。在遙遠的農田菜地間,開辟一條街,以三好為名,自然成了困擾幼年齊梁的難題。
直到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齊梁在報紙上看到沈陽民間收藏家詹洪閣首次展示的“沈陽市詳細地圖”,方恍然大悟。
這份老地圖于1946年4月制成,是抗戰勝利后沈陽出版的首張城區地圖。那時的沈陽,北部至北陵公園就是郊區,南側僅到現南運河北岸,西側到鐵西區現衛工河一帶,東側僅到東關、沈海熱電一帶,城區總體面積還沒有現在的一環大。
將老地圖原比例打印出來,可清晰地看到70多年前,五里河地區是一片荒地,三好街和青年大街直至南塔一帶,都是菜地。“這不是一般菜地,內有乾坤。”齊梁的乾坤是指此間坐落的東北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高校。當時社會崇尚學生和知識分子要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為體現街道之上的學術氛圍和品質,故取名三好。
三好街又不只是三好。1958年,是新中國向科學進軍的元年,三好街也滋養出更深層的內涵。
中共遼寧省委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尖端科學研究實行中央和地方并舉”的方針,1958年4月,在沈陽東北旅社召開會議。作為大會工作人員的李樹一,現已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離休,但至今難忘會場上的壯志豪情。
“全省專家學者展開大討論,會議最后確定籌建一個原子能研究所和圍繞原子能事業的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兩個所包括無線電、計算機、自動化、半導體等專業。”會后東北大學召開各專業會議,討論組建研究所所擬出的報告,正是由李樹一送到遼寧省委文教部,并面呈時任部長王[土][方][方]騁。
1958年7月,遼寧省委下文批準,由東北大學負責籌建、代管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設4個尖端科學專業,即無線電、計算機、自動化、半導體,所區選在東北大學東南側和三好街西側。
天時地利有了,人和該登場了。當時,研究所的人員主要是從省內大中專學校抽調的政治條件好、學習成績好的高年級學生,共100多人。因這些人尚未畢業,后來統稱為“拔青苗”。“這也是為解決國家發展和建設的燃眉之急,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入所后,學生們被分組,有的被送到中科院各研究所進修,有的被送到清華、北大、哈工大進修,有的則留在東大補課,邊學習邊工作。
1960年4月,經遼寧省委批準,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劃歸中科院遼寧分院直接領導。隨后,遼寧分院決定,在遼寧電子技術研究所4個專業基礎上建立4個研究所,以研究所建制獨立運行,并從東北大學遷到位于沈陽市三好街二段新建的901大樓。
四大研究所的落戶,為三好街注入科技血液,實現從學術到科技質的飛躍。科技立街,遼寧在全國率先起步。
別樣氣質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讓1978年注定不平凡。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著名論斷。
“大會的召開,被譽為科學的春天。”被借調到遼寧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為參加全國科學大會做準備工作的呂軍昌興奮地回憶,是大會喚醒了研究所,走過“文革”的科技工作者們備受鼓舞,科學的春天來了,自己的職業春天也來了。
全國紛紛掀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潮。時至上世紀80年代后期,部分科技人員更走出高樓深院,到生產一線為企業應用科學技術提供服務,推動企業發展。
1988年5月,沈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智力最密集地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過篩選,沈陽高新產業街落戶三好街,并在沿街兩側新建和改建科技門點110多家。這里,正是東軟集團的起源地。
“東北大學教授變身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8年前,劉積仁在三好街上成立第一家店,開始艱辛的創業之路;如今,小門面已變成面向全球市場提供IT驅動創新型解決方案與服務的上市公司,64歲的老創客劉積仁一如往昔,干勁十足。
同樣從三好街走出來的,還有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
“創業的時候真是一窮二白。”新松副總裁徐方曾坦言,剛成立時新松僅有40人,沒有資金、廠房、社會資源。靠幾張圖紙開始研發的新松,如今已創造百余項行業第一,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重要領導者和貢獻者。
即便如此,在沈陽所有的街名中,三好街并不響亮。
提及它,大家甚至產生同一種刻板印象:賣電腦,組裝機箱、賣盜版碟……是科技熱潮挺進市井生活的產物——發酵初具市場經濟雛形的電子一條街。
“東軟、東科、桑地、維用。”張明欣坦言,當年的四大電子市場,是電腦迷最想叱咤的戰場。
18歲時,張明欣懷揣向往,如愿考上電腦軟件相關專業,那一年香港回歸。
兩年后,待張明欣學成歸來,三好街已在全國首先實施封閉式自行管理,硬件設施在全國名列前茅,IT特色逐漸形成。張明欣來到桑地電子市場,決定從學徒做起。
“街里的展會、電腦節、大型研討活動特多,很多柜臺都參會做活動去了,無暇顧及柜臺銷售。”上班第一個月,張明欣雖獨自看了一個月柜臺,卻學到了不少書本中沒有的知識。
桑地電子市場分4個區域,3個區域賣配件,一個區域專賣盜版碟。張明欣在賣配件區域,旁邊的柜臺是賣電腦硬盤的,老板年齡和他相仿,一來二去聊成了朋友。一天,張明欣打趣旁邊這位朋友,表示想合伙經營柜臺,沒想到朋友竟爽快地答應了。
“那時一柜臺難求,合伙相當于從兜里掏錢與你分享。”張明欣興奮極了,立馬辭掉工作,從家里拿了幾千元錢平攤了一半柜臺租金,算是入股。“當時柜臺多,一個柜臺大多只代理銷售一個品牌的產品,做生意也不壓款,打條子,像易貨。”
因為對電腦的狂熱,張明欣做檔口沒奢望賺大錢,但不知不覺也達到了令人羨慕的小康水平。2002年至2007年,三好街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產品銷售為主的中心區域地位形成,百腦匯、賽博數碼廣場、東軟電腦城等紛紛建立,每年近1700家企業誕生,日人流量10萬人,這里已成主題經營商貿餐飲的綜合服務區。張明欣搭上順風車,1個柜臺變5個檔口,賺得盆滿缽滿。
“最開心的卻不是賺錢。”和張明欣一樣打拼在三好街的年輕人,多是有家不回,租住在三好街,下行了在房間里碼一排電腦,三五個人打半宿游戲,打個盹兒到開行,再穿梭于各大市場,“人與街融為一體。”
融合成就三好,沈陽的確也沒有任何一條街像三好街,學術文化、科技文化、市井文化在這里糾葛了數個10年,漸漸打磨出一種別樣的氣質。
眾創空間
2008年,迎來北京奧運,也迎來深圳華強。
三好街財富日夜膨脹的同時,問題也隨之浮現。老舊住宅無法滿足三好街倉儲、辦公的多功能需求,IT市場的紛亂嘈雜,擁堵的道路……都與三好街的形象和發展速度嚴重不符。2008年,遼寧省委省政府領導親自出馬,南下深圳招商。于是,華強來了。
三好街100號,沈陽華強電子世界大商業模式平地而起,聚合產品銷售、科技展示、信息發布、特色美食等諸多功能于一身,打造沈陽新3C賣場范本。
對張明欣這樣的老三好來說,隱隱感到危機四伏。“線上購物平臺的興起,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多種電子產品的橫空出世,瓜分既有市場,銷量自然下降。為保證利潤,惡性競爭反而成了多數柜臺的出路。”行里話叫賣白菜。電腦以白菜價賣出,以搶占市場份額、保證收益。
這場危機不僅威脅檔口柜臺。由于融資、政策、發展等諸多原因,三好街上不少企業在登頂繁榮后又急轉直下,有的勉強維持,有的則關門或搬至北京、深圳等地發展。曾經繁華的科技大街寂寥下去。
一塊標牌打破寧靜。2015年10月19日,細心的人會發現,在三好街南二環橋身、南湖劇場附近分別掛出了新街標:三好街創業創新大街。原來,遼寧省暨沈陽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三好街啟幕,這天是三好街轉型升級為創業創新大街正式開街的日子。
三好街又熱鬧起來。三好眾創空間正式啟用,短短幾個月,已有7個眾創空間營業,以創客空間為承載地的創業創新大街,漸成青年人創業的天堂,很多初創或正在發展的企業孕育在此,生根發芽;越來越多的高新企業集聚在此,枝繁葉茂。新故事拉開帷幕。
在日本高校醫學專業畢業后,李小冰立馬回到沈陽,投入互聯網行業的懷抱。“對線上渠道營銷感興趣,所以開網店邊賺錢邊研究,摸索出好的渠道和方案,就運用到代運營的網店中,實現創收。”李小冰很自豪,自己賣的是文玩周邊,如串珠用的繩子、鎖扣等,因渠道營銷做得好,鼎盛期網店年銷售額曾超300萬元。
互聯網行業發展之快,要求從業者不能墨守成規。2016年,網紅經濟躍入李小冰視野,讓他看到商機和方向。擁有新媒體經驗、線上營銷經驗和渠道資源的李小冰,很快就在一家MCN機構謀得內動電商運營經理的崗位。“為什么網絡紅人用啥啥好賣?為什么用飲水機煮火鍋的短片能帶來利潤?因為背后有一支專業團隊提供編排、公關、運營和剪輯。高效團隊的支持,內容生產效率和帶來的利潤就不是問題。我就帶領一個10人的團隊在做這件事。”
近年來,三好街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由電子商貿一條街發展成為科技創新集聚區,不僅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顯著提升,“人才流向也在變化。過去,人才希望進制造業、國企,而今他們則愿意在互聯網等高新企業工作。這不僅是高薪的誘惑,還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李小冰覺得,一座城沒有一個平臺去承載人才與時俱進的需求,就很難得到長足的發展。
徐方也坦言,東北有了高新產業這張新的名片。“可能外界對東北經濟仍有些許質疑,但百聞不如一見,隨時歡迎大家來新松看看。”
2018年12月,隨著三好街高科技園區科協的成立,新的篇章將被開啟,科技創新型企業及工作者也將抒寫屬于自己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