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鮮
據說,當代青少年的理想早已不是成為醫生、教師、科學家,而是成為網紅。為什么?因為賺錢且光鮮啊,動不動手握百萬粉絲,一呼百應,躺著賺錢。兩年前,我剛進入新媒體戰場時,也這么想過。經過兩年摸爬滾打,我已經成為月入近50萬元的大V,回望來路,我只能說,這事真沒這么簡單。
轉型是被迫
2017年初,我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我雖是自媒體新人,可卻不是媒體新兵。在這之前,我寫了十幾年愛情小說,不僅有兩個長篇賣出了版權,還是國內各大女性刊物的固定寫手。而且,我在2016年還曾有過創辦公眾號的經驗,但那一次我只是把我發表在各大媒體上的作品簡單的搬運到公眾號上,反響平平,沒做出什么水花。為什么這一次我要重新開號?因為越來越多的雜志停刊,屬于我們這群作者的“陣地”越來越小了。隨之而來的是收入的減少,原本月賺上萬,小富即安的我很滿足,可現在越來越少。轉型,成了不得不為之舉。
不同于某些先行一步的同行轉行做編劇,已經沒有什么資源的我,只能選擇重新做公眾號。還是寫愛情故事,可怎么寫是個問題。
寫口述體的紀實類故事,上一次我已經試過,反響不好。寫太文藝的,一篇公眾號文章承載不了那么多字,一般來說,讀者在手機看上10分鐘的文章已經是極限了。寫太狗血的,又怕有政策風險。
在不斷地調整中,我最終確立了自己的風格——輕松俏皮的都市愛情故事,結局一定要正能量、暖心。
自媒體人當然需要有文字功底,但文章寫得好的人不一定粉絲最多。你選擇寫什么類型,什么話題,什么文風,甚至搭建什么人設才是重點。比如我,我就沒選擇什么精英情感專家人設,而是選擇和我文風、氣質更像的二胎媽媽人設。果然,很多讀者和我成為了“閨蜜”,經常鼓勵我堅持更文,還給我打賞讓我“賺奶粉錢”。
堅持還是放棄
不少外行人覺得自媒體人動輒月入5萬元10萬元的,收入很高,可是我告訴你,那是為數不多的大V,大部分的草根自媒體都是月入不過萬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窮秀才”。
并不是所有的自媒體平臺都有收入,比如一開始做的時候,所有平臺都沒有收益,頭條號有新手期,過了新手期才有廣告收益,新手期時長不固定,看你的原創文章質量和垂直度如何,好了三五天就能過,不好的話三個月都不一定過;網易號有星級評定,過了三星才有收益分成,而你做得再好,每個月只能拿到一顆星,也就是說至少要三個月以后才能分銀子;微信公眾號開通了原創贊賞且粉絲過萬才可能有點兒收入……
我全身心投入做自媒體后,相當于免費給各大平臺打了3個月的工,然后才漸漸有些收入。看到收入的那一刻,我哭了。一是哭我終于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文章賺到錢了;二是哭我辛辛苦苦一個月,只有區區的幾百元!
堅持還是放棄,是自媒體人遇到的第二個關口。
這一次開始“做號”之前,我就立下了起碼日更半年的誓言。在這半年里,我給自己規定每天日更4000字,并開始做推廣,如果半年了還看不到收益,再談放棄。
寫公眾號不僅得寫,還得善于“傾聽”,也就是看打開率點贊率,看評論反饋,通過粉絲的動向判斷自己需要做什么更改。當然,這也給創作者帶來了趣味,某篇文章“打開”和“轉發”特別高,獲得了很多打賞,我接下來的創作勁頭都強一些。
與此同時,我也開始通過以前的一些老朋友做推廣。比如那些大V朋友,我付費給他們做單推。這里面也有門道兒,同是幾十萬粉絲的大V,同樣都是情感生活號,有的推廣效果好,帶來的粉絲粘性高,有的卻不行。在這方面,我花的功夫不比寫稿少——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是文章好,推廣渠道不行也白搭。
簡而言之,一個合格的自媒體人要把自己活成一支隊伍。比如,自媒體人要寫稿、排版還要跟客戶交流配合改稿;等開始賣貨了,還要(偶爾也要出鏡)線下活動拍照。
幸運的是,靠著幾個大V的單推,我的粉絲在5個月時就破了萬,之后更是呈幾何倍數擴展。再后來,我就不再需要做付費的單推,我也有底氣和別人做互推了。
最大考驗是毅力
別以為做到這樣就可以一馬平川了。對自媒體人最大的考驗還是毅力。
以前給別人打工,每個月編輯需要幾篇稿件清清楚楚,我按時交稿就有稿費到賬。空余的時間,我和朋友看電影逛街,生活多姿多彩,也很規律。
自從做了自媒體,沒有人給你設定“任務”,或者說你有了一個更捉摸不定的目標——漲粉。你必須得每天更新,不能讓粉絲空等,不能讓粉絲失望。這個目標是沒有上限的。
每天我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讀者反饋,有沒有好的故事線索。然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地寫作。寫完了排版發稿,然后再一條一條地回復粉絲留言。一個人、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是生活的全部。
以前,我的睡眠杠杠滴,沒心沒肺,倒頭就睡,自從做了自媒體,做夢都在碼字。忽然想到一個可能會火的標題,我甚至會在夢里突然坐起來,把老公搖醒:“親愛的,我終于想到了一個特別棒的標題!”有時候一整天寫不出文章,就著急上火,就恨不得找個人發泄一下,看到別人寫出爆款,心里就恨,然后就開始妄自菲薄起來,想要放棄,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開始懷疑人生。有時候突然有了靈感,就趕緊拿出紙筆或手機,記下一閃而過的念頭。最讓人欲哭無淚的是,有時候碼了半天字,忘記保存了,結果電腦死機,所有的東西全沒了,全沒了!
做自媒體后,跟朋友聚會的次數無限接近于零,不是沒錢,是沒時間,每天一心撲在電腦上。即便是偶爾出去,也不去遠的地方,爭取一兩小時就回家——我明天的頭條還沒寫完呢,不寫完難道等著開天窗嗎?
不斷學習是常態
如果你稍微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做得好的自媒體人,都不是“素人”。
時尚大V黎貝卡畢業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擔任《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
六神磊磊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曾任新華社重慶分社資深時政記者。
互聯網時代,紅一時靠運氣,紅一世靠實力,單純依靠一兩篇文章就想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我只能說“很傻很天真”。你只看到那些人躺著把錢掙了,卻沒有看到他們在此之前踮腳站了多久。
哪怕現在,我的粉絲已經逼近50萬,單篇打開基本在8萬以上,二條廣告價格3萬元,我也還在積極開拓,比如開始經營小號,以及嘗試自己賣貨。
在我的大號不更新的周末,我就會更新小號,還會堅持寫長篇小說。每天不管多累我都需要保持2000字的輸出,當然我還需要定時看書輸入。身邊的朋友會看到我抱著電腦,在出租車里、在接孩子的早教中心,寫稿與安排工作,從來沒有停下來。
自媒體人的狀態就是電腦不離手,永遠都在寫寫寫。你們看到的那些美好,背后是他們24小時不間斷的付出。
所有的自媒體大號都在兢兢業業學習,每一次的微信改變都讓他們如坐針氈,無時無刻不在刷新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熱點,夜里爬起來追熱點、寫稿子、比速度成為了行業常態。
沒有一種生活是突如其來的禮物,它們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你以為做自媒體是成名賺錢的捷徑,卻不知這也是一條需要付出和攀登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