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愛華
【摘要】寫作教學的目的是教會學生怎么寫,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卻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難點。以單元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支架為橋梁,用微練筆的方式把文本與寫作有機地融合起來,減緩寫作坡度,降低寫作難度,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關鍵詞】支架;微練筆;范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教學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它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
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筆者摸索了“定內容—找范例—構支架—分點練”的寫作教學方式?!岸▋热荨?,是指依據單元的寫作訓練來確定單元寫作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找范 例”是指從本單元的文本中尋找合適的例子,為學生作示范用;“構支架”是指依據前兩點,構建寫作支架,建立文本范例與寫作訓練的橋梁;“分點練”是抓手,是把綜合的寫作訓練進行分解,減緩作文坡度,降低寫作難度。讓學生寫作時有章可循,從而弱化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提高寫作的興趣。
在寫作教學的指導課中,微練筆的支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循序漸進,為寫作提供程序支架
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活動·探究”,是把新聞作品與新聞寫作融合在一起,以活動任務單的方式展開,其中任務三的“必做任務”是每位同學寫一則消息。
消息與日常的作文有什么不同?如何寫好一則消息?寫好一則消息需要經過哪幾個寫作過程?初中生面對這樣一個寫作內容是陌生、茫然的。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圍繞學校剛開學的教師節活動,我設置了4次微練筆,為學生展開寫作過程提供了一個小程序支架(見表1)。
對于本單元有關的新聞知識,沒有進行枯燥的堆砌式的教學,而是將之分化到每一個課時,讓學生在具體的課文實例中了解與體會。消息的寫作,包含了擬標題,寫導語,如何獲得新聞素材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如何處理素材并合理安排結構等,這個寫作過程的綜合性較強,學生平時又很少有類似的寫作練習,要寫好難度較大。這個支架通過結合課文實例,把整個寫作過程分解成4個步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比較有效可行的寫作程序支架,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較好地完成一則消息的寫作。
二、剝絲抽繭,為寫作構建結構支架
結構是指文章材料的組織方式,是文章思路的外在構造形式。結構完整就是要求文章開頭、結尾、中間過渡要做到有序,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而在學生的作文中,最常見的結構問題就是層次不清、條理混亂、“頭重腳輕”、銜接不當等。
表1 教師節活動程序支架
課序 教材內容 學習主題 微練筆任務
第1課 閱讀任務—— “新聞閱讀”
閱讀第1、2課內容 了解新聞要素,明確標題的要素:準確簡潔、重點突出、有新聞價值 為學校教師節活動擬一個標題
第2課 閱讀第3、4課內容 把握新聞事實,了解導語的作用:簡練、首要 分別為第3、4課寫一段導語(不超過50字)
第3課 課外采訪與調查 交流、獲得新聞素材 把學校教師節活動素材分類整理后,分別用1—2句話概括
第4課 閱讀“技巧點撥”
閱讀第2課 學習新聞“倒金字塔結構” 把第3課概括整理的新聞素材按由主到次的原則排列,并把它們連綴成文。
好的文章,是如何做到結構上的完整嚴謹呢?中心突出,全文只有一個主題;主線清晰,材料緊扣中心;詳略得當,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詳寫。這些常識,分析課文時,老師講得清楚,學生聽得明白,但具體到寫作時問題會繼續出現。究其原因,還是沒有具體可行的抓手供學生實際操作。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把好文章進行抽絲剝繭,把好結構解析出來,讓它成為學生寫作的支架,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寫作的目的。
部編八上第4單元的寫作為“語言要連貫”,取其中一個點,我把本單元的寫作目標確定為“結構完整嚴謹”,即以解決學生結構層次不清、中心不突出為目的,那么,課文范例就著重選這個點,微練筆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邊學習邊練筆的過程中先架構起文章的骨架,讓文章結構先明晰。同時,結合本單元課文《背影》《白楊禮贊》,為學生提供一個結構性寫作支架,減少學生 “腳踩西瓜皮”的現象。(見表2)
三、涵泳語言,為寫作設置技巧支架
教材是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典范篇目,其語言技巧可供學生模仿借鑒的很多,選擇適當的語句或段落,讓學生體味其精妙之處,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寫作支架,再通過微練筆模仿,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動詞準確而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
形容詞帶給讀者具體形象的體驗:
“棒”為什么是“短”的?“竹篩”為什么要“大”的?“繩子”為什么要“長”的?“人”為什么得“遠遠的”? 仿寫一段話,記錄做某件事的過程(捕蟬、釣魚、捉螞蟻、投籃……),用上恰當的動詞和形容詞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這似乎能辦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拔夷苻k得到的。”我想?!?如何表現“我”下山的心理變化過程?
1.語言和神態描寫表現“我”的絕望心理;
2.心理活動描寫表現“我”信心略增;
3.動詞和形容詞表現“我”信心大增;
4.最后的心理活動描寫表現“我”充滿信心。 仿寫一段話,表現你軍訓 “站軍姿”的過程和心理變化
…… …… ……
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捕鳥”片段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下山”片段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段文字的一系列動詞“掃、支、撒、系、牽、拉”,學生找得快,分析也到位。可是學生會套路分析,卻較少能體驗到“興奮”“驚喜”之感。不能品味語言的情味,又怎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寫出有情味的文字呢?因此,設置一個恰當的支架,讓學生自己去琢磨詞句,涵泳語言,就有必要了。
支架啟示中有關形容詞的問題一出來,學生一下子就興奮起來,各種奇思妙想都出來了。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把自己放到了當時的情境中,并動用了自己的想象與聯想,把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進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之前只品味動詞而得不到的心理體驗。在這一間接體驗的基礎之上,再讓學生回憶自己類似的生活經驗進行仿寫,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在引導學生品味第二段文字時,著重于讓學生透過細節變化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體會到“我”獲得信心的過程,也是“我”體驗成長的過程。支架啟示中的問題就是帶領學生去涵泳語言的過程,而微練筆就是讓學生把這種方式代入到個體的生活經歷中,把生活體驗用合適的方法表達出來。
寫作的技巧有很多,不可能只放到某一單元某一課中。但每個微練筆的支架設計,都應該只圍繞一個點來進行,這樣才能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四、合理擴寫,為寫作架設功能支架
培養學生寫作的功能意識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目標。有關寫作功能意識的教學內容,理想的做法是將它們落實到相關文體內容和過程內容之中。初一學生以學習寫作記敘文為主,但學生的習作,出現問題比較多的一個方面,就是文體不清晰,寫作目的不明確。因此,作為支架的微練筆設計就需要結合文體和過程兩個維度,特別是過程維度,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得相應的文體經驗,而且要讓學生理解與明確一篇文章的主要寫作目的只有一種,但是其組成部分的目的可以不同,但歸根結底,它們都共同服務于主要目的。
部編七年級上冊第2單元寫作“學會記事”的“寫作實踐”就提供了一個設計支架的很好的活動——擴寫。內容如下:
1.下面這段文字記事過于簡單,讀起來讓人興味索然。請你幫作者“添枝加葉”,把它寫得豐滿一點,生動一點。
那天放學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傷,校服也磕破了?;氐郊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心疼,囑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提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來“添枝加葉”:一是添加細節,二是融入情感。添加細節,如為什么摔跤,摔跤時的慘狀,長輩看到后心疼的目光等。融入情感,就要寫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可以在敘事之中融入個人情感,也可以在結尾處抒發情感,以此點題。
2.以“那一次,我真 ”為題,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寫一篇以記事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實踐活動1”已經把有關記敘文的文體特點和寫作過程融合在一起,以它為基礎設計支架,先讓學生逐步進行相關的練筆,完成實踐活動1,既加深對記敘文文體的體驗,同時也熟悉寫作記敘文的過程,明確自己的寫作目的。接著進行“實踐活動2”的寫作,因為有了“實踐活動1”作為寫作支架,“活動實踐2”的整體寫作難度大大降低,學生寫作起來也不覺得困難了。
表4中的8個微練筆,可以在一節課內分步完成,著重于引導學生認識記事類記敘文的基本要求,把握記敘的重點,學會有條理地記敘事件。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心情感受的變化,最終體會到親情的關愛,完成真正的寫作目的。
寫作教學中的微練筆,其支架作用是靈活多變的,在設計時,首先應依據單元的教學內容與要求進行設計,教學目標與文本范例最好能從教材中選出。其次應依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寫作程度好的學生分點練習的步驟可以少一些,寫作較弱的學生可以多幾個分點步驟。其根本目的,就是減緩寫作坡度,降低寫作難度,最終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子房.寫作學習支架的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15(Z3).
[3]吳宏良.問題式支架作文教學策略探究——以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傳記”為例[J].中學語文參考,2018(10).
附 注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能效專項課題 (課題編號:1201573439)成果。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