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強調了情感對激發人的言辭的重要作用。可見,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心中有學生”,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他們的“快樂情感”為切入點,オ能使作文教學真正煥發出其獨特的魅力。那么,該怎樣讓“快樂作文”走進學生呢?
【關鍵詞】快樂作文;材料收集;習作真情實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讓學生學會收集信息,獲取新知,體會有物可寫之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特別在作文教學中更要改變以往教師講“范文”、學生仿“范文”的教學弊端,把寫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來源。作文時,學生感到無物可寫、無話可說,其實是他們平時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沒有留心觀察,因此,我們應以收集、選擇寫作材料為突破口,解決學生無材料可寫的困難,誘導他們留心觀察,用心收集,這樣就能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作文素材。作文時,學生手中有了素材,便會一吐為快,寫出內容豐富又生動的文章。對此,我是深有感觸的。記得有一次,我讓三年級的學生先觀察校園風景,獲取寫作信息,然后再寫下來。在觀察時,我做了重點指導,提醒他們要根據從物到人的順序進行觀察,于是有的學生就這樣寫:“校門口兩邊的花圃上,那五顏六色的鮮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鮮艷迷人。你看,月季花粉紅色的花瓣上滾動著的露珠,多像那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啊!在閱報欄邊的老樟樹下,老師正在指揮同學們打掃衛生。操場上,老師們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看書。”可謂寫得形象、生動。
此外,我還鼓勵學生通過健康的傳媒獲取各種信息。要求每個學生必備一本摘錄本和一本剪報本。每周抽一節課讓學生匯報收集信息的成果,讓學生嘗到獲取信息、資源共享的甜頭。這種活動不僅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獲取新知的能力。學生從中認識了許多名人、科學家以及數字化時代的高科技產物。因而在學生的作文中常會看到用得恰到好處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吾日三省吾身”“少年壯國則壯,少年強則國強”等名人名言,以及“虛擬超人”“穿越時空飛船”“太陽能追擊跑”等科幻類名詞。這些生動詞匯的運用,使學生的作文增色不少。
總之,通過這樣先獲取信息,后動筆習作,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有物可寫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收集信息、獲取新知、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又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二、即興習作,合作探究,體會表達真情實感之樂
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小學生普遍存在“怕寫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礙,對作文缺乏興趣,這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提高。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突破這一心理障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指導學生去捕捉寫作的“靈感”。我們時常發現有的學生面對命題作文,三天選不出好材料,而有時受到某一啟發,“靈感”一來就毫不費力地一氣呵成,寫出內容生動的作文來。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讓學生“即興習作”是誘發學生產生習作“靈感”,表達真情實感的最好辦法。如有一次,我正在上課,突然教室里飛來一只蜜蜂,頓時班上每一個學生的神情都發生了變化。有驚訝的,有大喊大叫的,有開懷大笑的,有嚇得抱頭欲哭的,有膽大的想站上桌子去抓的……面對這突發事件,再繼續上課效果肯定甚微了,于是我及時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就這突發事件展開討論,并回味一下自己當時的心情和表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與感受,自擬題目,把此情此景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結果許多同學在自己的習作中,字里行間都閃耀著一種難以掩飾的真情實感。這樣多次訓練,學生感到合作學習,即興作文表達真情實感的樂趣,從而逐漸養成樂于與人探討問題,發表獨立見解,自覺寫日記與隨筆的良好習慣。
三、讀中學寫,體會讀寫互促之樂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講“范文”,學生仿“范文”的作文教學方法,并不完全否定“仿寫”對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作用,我們反對的是機械的,脫離生活之源的“仿寫”。其實,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寫作在一定意義上則是閱讀所得的運用,并且對閱讀有強化與促進作用。讀中學寫,讀寫結合,有利于學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同時提高寫作水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總結寫作特點,變課文為學生的“范文”。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是這樣總結寫法的: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按“總—分—總”的順序,先概括寫“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述桂林山水的特點,最后寫自己的感受。寫桂林的山時,抓住“奇、秀、險”的特點;寫桂林的水時,抓住了“靜、清、綠”的特點,把桂林山奇水秀的景色寫得形象、生動、逼真,課文還注意了首尾呼應,我們寫文章時也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課后,我讓學生模仿本文的寫作方法,先觀察一處景物,讓學生體會了讀中學寫、寫中促讀的樂趣。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讓學生體會享受“勞動成果之樂”
評價具有檢測和激勵等功能,通過及時評價,教師可以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調整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育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總愛把老師的表揚作為前進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指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 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教師在作 文批改中,要善于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中淘金”,發現閃光點,讓學生體會到獲得“勞動成果”之樂。例如:
1.在作文講評課上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作文中的好句佳段。
2.評價差生作文時,畫出“閃光點”,委婉地指出不足,如將“內容不具體”改為“如果寫得再具體些,文章就會更完美了”等,這樣的批語既婉轉指出缺點,又使學生明確改正缺點的方向,學生不僅樂于接受,也便于修改。
3.舍得給學生作文評高分,成績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判,對學生的學習有重大影響。我常給學生的作文評最高等級,有時還讓他們修改后再重新給予評分,對不及格的作文只寫評語,不評等級。這樣保護了學生的進取心,學生作文進步也快。
4.開展評比活動,讓學生把每次作文佳篇收集起來進行評級,讓學生看到自己習作的不斷進步。
以上這樣的評價,既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會到享受“勞動成果”的樂趣。
五、結論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實踐經驗證明,在作文教學中只有融入學生的積極情感,讓習作真正體現學生自己的意志,只有寓教于樂,把學生從“苦寫、怕寫”中解放出來,變為“樂寫、愛寫”,讓“快樂作文”走進學生,這才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俞崢,女,1981年生,北京人,研究生,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