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蓉 李榮 張洪蓮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13-01
按照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規定,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簡稱ADR)是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1]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報告藥品不良反應。本次通過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對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分析,從而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 材料和方法
1.1 數據來源 收集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報的153份不良反應。
1.2 分析方法 通過EXCEL表分別對ADR報告按年齡、性別、藥品種類、給藥途徑及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及系統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年齡分布 本年度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在153例中,男性占65例(42.48%),女性88例(57.52%),說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與性別無關;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年齡0~89,說明藥品不良反應能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不同年齡段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不同, 其中60-89歲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為56.86%。具體見表1
2.2 給藥途徑 本年度上報的ADR與不同給藥途徑的關系由表2可見,幾種給藥途徑中,由靜脈滴注引起的比例最高,占77.77%.其次是口服藥品占14.37%,具體詳情見下表2:
2.3 藥品種類 本年度上報的ADR涉及的藥品種類主要有3大種類,其中靜脈用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為44.44%,其次為靜脈用中藥注射劑占15.69%,具體詳情見下表3:
2.4 涉及系統及器官 本年度上報的ADR涉及的系統/器官較多,其中皮膚和附件損傷最為多見;其次為血液系統及消化系統。其中涉及皮膚及附件損傷占28.76%,涉及循環系統的占24.18%,涉及血液系統的占11.11%,涉及消化系統的占14.37%,具體詳情見下表4:
2.5 報告人構成 本年度不良反應醫生上報藥品不良反應133例,占86.92%,藥師上報藥品不良反應19例,占12.41%,護士上報的1例,占0.65%。
2.6 報告構成比例本年度上報的153例不良反應中,一般藥品不良反應150例(其中新的藥品不良反應55例),嚴重不良反應3例。
3 分析和討論
3.1 年齡因素的影響本次的153例ADR報告中,60歲以上老年患者發生ADR數占總數87人,占56.86%,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減退,易造成藥物在體內蓄積,且合并用藥增多,使得老年人發生ADR幾率高于其他年齡段[2]。因此,對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藥者,應特別重視,應盡可能的做到個體化給藥。36~59歲的患者40人,占比為26.14%,與該年齡段患者社交多、工作壓力大、屬于易感人群、用藥較為復雜有關。兒童特別是新生兒處于生長發育期間,在實際用藥時應該嚴格按照適應癥用藥,做好用藥交代。
3.2 給藥方式上 給藥途徑與ADR的發生也存在著很大的聯系,本次調查發現發生的ADR中,靜脈給藥的比例最高,為81.41%,其次為口服給藥占18.58%。發生的原因除了與臨床用藥習慣有關外,也在相當程度上與配伍問題、穩定性問題、給藥速度問題和藥理學問題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在臨床治療中密切注意給藥方式。
3.3 藥物種類方面 靜脈用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3],占44.44%,這是因抗菌藥物大量使用所致,與我院疾病排名前10名的情況有關,這就要求臨床醫師需注意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其次是中藥注射劑,主要不良反應為皮疹和心悸,因此需注意中藥注射劑藥材質量與制備工藝的把關[4]。
3.4 臨床表現 發生的不良反應中,主要為皮膚及附件損傷占28.76%;其次以循環系統的比例較高占24.18%,,以及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及肝腎功能損傷,絕大多數的癥狀都比較輕微,停藥后癥狀緩解或者消失;但也存在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本分析時間段內共有3例疑似嚴重不良反應。
3.5 報告人職業比例 在上報的153例藥品不良反應中,藥師上報了19例,占12.41%;醫生上報了133,占86.92%;護士上報了1例。不論從報告數量還是報告人職業均符合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要求。但也更需要加強院內醫護人員對不良反應報告監測力度,提高知曉率,進一步促進不良反應上報。
綜上所述,ADR是不能預見的,然而對于臨床的藥物不良反應,通過正確的診斷和按適應證給藥,以及減少不合理聯合用藥等措施,仍可減少ADR的發生。ADR監測的目的是阻止一些潛在性的ADR的發生,及時發現一些藥物的不安全信息,這也是國內開展臨床藥學的初衷之一。因此,如何宣傳和完善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制度是當務之急[5],也有利于為整個臨床藥學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81號)
[4]曾白林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探討及其對策[J].時珍國醫國藥 ?2010,21(3):757-759
[5]沈璐 劉巍 郭雪 彭麗麗 孔繁瑤 李馨齡 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模式的趨勢探析[J].中國藥物警戒? 2017,14(5):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