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摘 要】目的:探討按摩治療頸椎病的效果。方法: 選取 2013 年 -2016 年收治的 95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行手法按摩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治療有效 94例,無效 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 98.9%。結論:針對頸椎病性頭疼,采取按摩治療的方法可獲得顯著療效。
【關鍵詞】按摩治療;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 R19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79-01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于損傷或頸椎及其椎間盤、椎周筋肉退變引起的脊柱平衡失調,擠壓頸部血管、交感神經、脊神經根和脊髓等,產生頸、肩、背、上肢、頭、胸、部疼痛及其它癥狀,甚至合并肢體功能喪失等。是一種中年以上年齡的慢性疾病。隨著社會文明進步,電腦,手機,空調等的應用頸椎病有逐漸增加年輕化的趨勢,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按摩對頸椎病治療有痛苦少,見效快,療效確切等優點。。筆者現將95例頸椎病患者按摩治療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來自2013到2016門診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29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5歲。病程最短8天,最長10年。
臨床表現頸部疼痛伴左上肢麻木15例,伴右上肢麻木20例,伴雙上肢麻木10例;頭痛頭暈35例;頸部疼痛伴單側頭痛15例;檢查頸曲變直55例;頸椎旁有壓痛68例;頸部肌肉僵硬34例;臂叢牽拉試驗陽性41例;x線平片(部分患者CT照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消失55例;側彎31例;頸椎間盤突出25例;椎間隙狹窄28例:骨質增生27例;椎間孔變小27例。
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選擇病例。(1)年齡25~65歲,(2)頸、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3)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4)頸椎旁壓痛,(5)肩及上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6)壓頂試驗或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7)影像學檢查異常。排除頸椎骨折/脫位、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頸椎骨質疏松及頸椎腫瘤為排除標準。
2 治療原則活血祛瘀,剝離粘連,整復錯位、解除神經、血管的受壓,恢復頸椎的平衡
2.1 手法要點均勻柔和持久有力
2.2 部位頸肩部及上肢
2.3 取穴風府、風池、大杼、肩中俞、肩外俞、天宗、曲池,合谷、小海、手三里、頸部壓痛點。
2.4 施術手法一指禪推法、牽引旋轉、推滾拿捏
2.5 療程 20-30分鐘/次 3次/周 10次/療程
3 手法操作 常規手法(分四個步驟)
3.1 推摩滾揉項部法 病人取座位。術者立于側后方,一手扶其頭部,另手推、摩項部數遍;而后,用一指禪推、多指揉頸項部數分鐘,同時活動頭頸部。
3.2 按摩經絡 按摩經絡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頭頸前屈,將頸部充分顯露(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其后方,用拇指沿督脈的的風府、啞門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脹點反復點揉;拇、食、中三指或雙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酸痛區或結索狀硬物上點揉、彈撥(輕快柔和)數遍;拇指揉壓小腸經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3.3 撥伸搖頸理筋法 緊接上法。術者雙手托包病人頭部向前上方撥伸,在輕度牽引下先向健側、后向傷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再轉回中立位,將頭頸前屈后伸數次;繼之,用一手扶病人顳頂部,另一手托扶下頜,前臂壓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離動作(以牽拉頸側部肌肉)左右各1次;雙拇指相對用力,由上而下的推擠頸夾肌3到5遍和施理筋手法數遍。
3.4 疏通傷滯拿肩法 拇指壓傷側天鼎、缺盆,中指彈腋部大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上肢癥狀區數遍,拇指撥手三里,中指撥尺三里,雙手握傷肢手腕部牽引、抖動數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結束。
4 治愈標準愈
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動稍有受限,但能堅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轉: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功能活動輕度受限,影響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5 治療結果
痊愈86例占90% 顯效6例6% 好轉2例占2% 無效1例1%
6 體會
頸椎病是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通過按摩能達到很快治愈。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加快,手機出現極大拓展人的視野,但低頭族增多,使頸部后側肌群始終處于緊張狀態。加上不注意頸部保溫,邪氣閉阻經絡,營衛不暢,氣血運行受阻.疲勞、受涼或精神因素的影響,均是導致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素問·舉痛論》日:“按之者,熱氣之。熱氣止則痛止矣”。從中說明,手法是能夠起到鎮痛作用的,為此筆者在進行手法按摩時,首先選用輕快柔和的準備手法,以加快血液循環,使其產生溫熱,同時也能起到解痙鎮痛的作用,再根據不同的臨床癥狀,采用拇指按、揉、撥和拇、食、中三指提拿法,以及拔伸、旋轉復位法進行施術,力量要均勻、持久、有力滲透,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在拔伸,旋轉復位時,手法要溫柔,和緩、嚴禁粗暴、猛烈而急劇的旋轉,以防造成脊椎骨折和脫位或患椎上的椎動脈被枕骨壓折.造成不應有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