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華
【摘 要】目的:分析ICU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的臨床特點。方法:對ICU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197例行氣管切開患者,43例出現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感染率為 21.83%。43例患者中,檢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占79.03%,排在前三位的是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革蘭陽性菌占12.90%;真菌占8.06%。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組心率、收縮壓、CRP、白細胞水平均高于未發生感染者,血氧飽和度水平低于未發生感染者(P<0.05)。結論:ICU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等,應嚴格氣管切開指征,加強耐藥監測,做好預防性護理。
【關鍵詞】 ICU;氣管切開;醫院獲得性肺炎
【中圖分類號】 R24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91-02
ICU患者病情危重,常伴有呼吸功能障礙、呼吸肌麻痹、氣道異物堵塞等需要行氣管切開術,以保證患者呼吸通暢。但術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水分丟失嚴重,使黏膜抗菌作用降低,導致肺部感染的機率增加。資料報道,院內肺部感染感染率超過20%[1]。了解ICU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的臨床特點,為制定相關干預措施以減低獲得性肺炎感染的發生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院ICU從2016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97例氣管切開患者,其中43例出現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感染率為 21.83%。均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衛生部2001年)。43例患者作為觀 察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19~77歲,平均(56.69±3.58)歲,原發疾病為重型顱腦損傷19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9例,腦梗死8例,顱內腫瘤2例,高血壓腦出血5例。將未出現獲得性肺炎感染的154例作為對照組,男性87例,女性67例,年齡17~76歲,平均(57.12±3.6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感染組患者在確診后取其支氣管分泌物送檢,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采集患者靜脈血,采用免疫熒光法檢測CRP (C反應蛋白),比較兩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
2 結果
2.1 病原菌檢出情況 43例患者中,檢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蘭陰性菌49株,占79.03%,排在前三位的是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革蘭陽性菌8株,占12.90%,分別為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真菌5株,占8.06%,以白色念珠菌居多。見表1。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心率、收縮壓、CRP、白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研究顯示[1],在氣管插管的患者中,醫院獲得性肺炎的發生率為9%~27%。 ICU患者病情復雜危重,機體抵抗力較差,而氣管切開對氣道的損傷較大,呼吸道水分丟失,氣道纖毛對細菌的清除作用下降,容易導致病原菌侵襲,引起肺部感染。
本組197例氣管切開患者,其中43例出現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感染率為 21.83%,與潘麗杰[2]報道的23.85%的感染率相近。43例肺炎感染患者中,檢出病原菌62株。其中大多數為革蘭陰性菌占79.03%,期此為革蘭陽性菌占12.90%,真菌占8.06%。分離率較高的細菌為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與余蘭桂[3]報道的前三位為鮑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有不同。可能與不同地區流行細菌譜和抗菌藥物的使用有關。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均是醫院感染常見病原菌,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為主[4]。
43例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感染后,表現為發熱、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白細胞升高、肺部啰音等,胸片檢查見片狀或點狀陰影。其心率、收縮壓、CRP、白細胞水平均高于非感染者,血氧飽和度水平則低于非感染者。與臨床表現相符。需注意的是ICU患者多存在嚴重的腦部損傷,發生肺部感染后會給治療增加困難,其預后也明顯下降[5]。
為防止氣管切開導致的醫院獲得性肺炎,應嚴格手術指征,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反復插管,盡量縮短管留置時間。同時嚴格無菌操作,做好預防性護理。加強多藥耐藥菌的監測,根據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菌素。
參考文獻
[1]黃芳,陳興峰,王燕萍.醫院獲得性肺炎的流行病學特點及預防措施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13):2054-2056.
[2]潘麗杰,周文莉,董穎.ICU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6,46(2):60-61.
[3]余蘭桂,趙微笑,李錦鳳.ICU 氣管切開后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對策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37(1):30 -32.
[4]湯琳民,樓娟花,胡瑱臻.ICU醫院獲得性肺炎感染病原菌耐藥性及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6,19(3):367-370.
[5]吳艷,吐爾洪·艾莎,王艷,等.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25(8):172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