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超 駱超羽 陳招潤
【摘 要】筆者善用經方治療婦科疾病,從四首經方分析辯證經驗,各首經方在臨床其他疾病的應用、臨床加減、藥物劑量使用、臨床使用禁忌等內容。
【關鍵詞】經方;溫經湯;小柴胡湯;生化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婦科疾病
【中圖分類號】 R24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39-02
“經方”源于神農之藥,發展而成“湯液”之方,又發展成為仲景之論,所以“經方”乃是《傷寒論》方子的尊稱[1];后世醫家不斷總結臨床經驗,涌現出一些配伍精當、臨床療效明顯的方子,也被納入“經方”的范疇。經方在臨床應用得當,常常可一劑知,二劑已,下面將我運用經方治驗的婦科疾病列舉如下,以供相互交流學習。
1 溫經湯案
張某,女,17歲,學生。既往體健,月經史133-4272018.10.20,體型瘦小,膚色暗黃,四肢不溫。近半年來每當月經來潮第一天出現小腹疼痛,可忍受,喜用熱水袋溫熨腹部則疼痛緩解。2018年10月20日月經來潮,小腹疼痛難忍,用熱水袋熱敷不能緩解,遂來就診,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處方:吳茱萸5g桂枝15g肉桂5g 干姜10g當歸15g赤芍15g白芍20g姜半夏10g黨參15g阿膠10g(烊化)大棗30g甘草10g元胡20g小茴香15g,五劑,每日一劑,日三次,溫服。患者服藥一劑后電話回訪疼痛明顯緩解,后堅持服用該方兩月,痛經未再復發,手腳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冰棍手”。
按:溫經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篇,此方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其不來。黃煌[2]教授對本方有其獨到見解,認為本方具有類雌激素樣作用,適用于贏廋、唇口干燥、手掌干枯、少腹不適、腹瀉為特征的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其中手掌干枯,粗糙可作為本方一個重要特征。
運用本方應注意體型肥滿壯實,營養狀況好,面色紅潤者慎用;不孕患者服用本方至懷孕后應停服;女性乳房脹痛、月經量多、濕熱盛胸腹脹滿者慎用或不宜長期服用。
2 小柴胡湯案
范某某,女,28歲,教師。既往體健,已生一女,月經史123-4272018.7.20,停經42天出現陰道不規則少量出血,伴小腹墜脹,腰痛,彩超提示:宮內早孕。hcg(+),外院考慮先兆流產,給予中藥壽胎丸治療,未見好轉,經人介紹來我處就診。刻癥:患者體型嬌小,倦怠面容,訴陰道少量出血,小腹墜脹,腰痛不適,厭食嘔吐,二便調,脈細,舌質淡苔白。正當思考如何辯證用藥時,患者突然說這兩天自覺輕微發熱,畏寒,故速處方小柴胡湯加減,方藥:柴胡15g黃芩15g姜半夏10干姜5g黨參15g大棗15g甘草10g續斷15g桑寄生15g,二劑,每日一劑,每日三次,服藥觀后效,囑其臥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二日后復診:訴腰痛小腹墜脹明顯緩解,但是陰道仍有少量出血,守方續服,五劑。三診:訴陰道流血已經停止,小腹墜脹及腰痛已經消失,唯覺飲食欠佳,每聞油膩食物仍覺嘔吐,偶爾身感倦怠,考慮為妊娠早期反應,囑其停藥,注意休息調養。
按: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經典的和解方,運用本方治療先兆流產奏效,乃是遵從經方方證相應的法則,雖有陰道不規則出血、小腹墜脹、腰痛等典型先兆流產的表現,但患者同時有寒熱往來、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等小柴胡方證的表現,當遵從“邪尚在表,當先解表”之旨。
3 生化湯案
周某,女,30歲,農民。于2018年11月18日在我院產科順產后胎盤排出不完整,彩超提示:前位子宮,宮體前后徑約5.2cm,肌層回聲均勻,內膜線居中,內膜雙層約0.33cm,宮腔查見液性暗區,間距約1.1cm。透聲差。超聲提示:宮腔積液伴血凝塊。請中醫科會診,刻癥:患者面色紅潤,體型稍胖,訴陰道少量出血,偶爾腹痛,可忍受,納食可,大便每日一次,舌質淡苔白膩,脈細。處方:桃仁15g紅花15g當歸15g川芎15g干姜5g益母草15g川牛膝15g丹參15g三菱15g莪術15g甘草10g,七劑,每日一劑,每日三次,每次100ml。服藥一周后陰道出血已經停止,余無特殊不適,復查彩超提示:宮內殘留物大小為1.2*0.7cm,效不更方,繼續服用五劑,適當下床活動,防寒保暖。一周后復查彩超提示:宮腔內無任何殘留物,囑其停藥。
按:生化湯出自《傅青主女科》,為治療產后惡露不行,少腹疼痛的產后常用方劑。現在西醫針對產后胎膜殘留的患者常常采取宮腔鏡手術,患者剛剛新產,又一次手術,患者心理生理都不易接受;我科常常把生化湯作為順產后或人流術后胎膜排除不完整或者淤血殘留宮腔的常用方,在產科治療上千例,療效明顯。
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案
李某某,女,49歲,教師。既往體健,生有一兒,月經史:113-73047,體型偏瘦,焦慮狀態,雙眼輕微水腫,黑眼圈,訴近半年來性情大變,遇事易怒,失眠,多夢,易驚醒,面部陣發性潮熱伴頭昏。經熟人介紹來我處就診,刻癥:患者說話語速快,訴說病情滔滔不絕,全身多處不適,有些癥狀甚至莫可名狀,經多處三甲醫院檢查無任何異常,服藥已未見療效,診其脈弦數有力,舌質紅苔白微黃。處方:柴胡15g黃芩15g制半夏15g桂枝10g龍骨30g牡蠣30g黨參15g磁鐵石30g珍珠母30g鱉甲15g(先煎)青蒿15g川牛膝15g大棗20g甘草10g,五劑,每日一劑,每日三次,每次100ml。二診:睡眠好轉,面部潮熱、頭昏較服藥前明顯好轉,繼續服藥七劑,囑其加強鍛煉,清淡飲食。一月后電話隨訪,訴其堅持天天晨跑,飲食清淡,服藥后面部潮熱、頭昏、情緒都明顯好轉,偶爾夜間難以入睡,但較治療前明顯好轉,囑其繼續鍛煉,服六味地黃丸善后。
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是傷寒誤下后,表現出胸滿、煩、驚、身重為特征方證,具有安神定驚解郁之功效,方中鉛丹臨床多已不用,用磁鐵石代替;如無便秘或大便難等大黃可以去掉不用。
參考文獻
[1]劉渡舟.“經方”溯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1):7.
[2]黃煌.黃煌經方醫話[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