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升 于燕翔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創傷骨科患者采用微創技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創傷骨科患者數量為202例,分析時間從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選用隨機方式分組,傳統方式治療的為常規組,而微創技術治療的為試驗組,對比兩組治療有效率、愈合時間、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以及非感染性發熱情況。結果: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以及術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有較大差異性;試驗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例(0.9%),治療有效率為100.0%,常規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6例(15.8%),治療有效率為85.1%,P<0.05。結論:創傷骨科患者選用微創技術治療,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創傷骨科;微創技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59-01
微創技術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臨床上具有廣泛性的應用效果,與傳統方式相比,其優點主要是創傷小、定位準確、術后恢復迅速、治療時間明顯縮短等[1],將患者的痛苦明顯減輕,得到臨床醫生與患者的一致認可。在骨科中使用微創技術能夠使手術精度的效果更好,減少對肌肉的損傷。本文中對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2例患者進行微創技術與傳統方式治療,以下是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創傷骨科患者數量為202例,分析時間從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選用隨機方式分組,常規組年齡為20-75歲,平均年齡為(57.2±3.1)歲,有41例男性和60例女性,創傷部位:47例在四肢、35例在趾骨、19例在指骨;試驗組年齡為21-76歲,平均年齡為(57.6±3.3)歲,有43例男性和58例女性,創傷部位:46例在四肢、33例在趾骨節、22例在指骨,納入標準:均符合創傷骨科的診斷標準,可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異常、嚴重器官衰竭。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之間差異性較小,P>0.05,組間有可比較性。
1.2 方法
傳統方式治療的為常規組,入院后給予影像學檢查、血液檢查等常規治療,護理人員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由醫生制定治療措施。待患者符合鋼板螺釘內固定手術指征后,指導患者接受常規手術方式治療四肢及關節骨折。
微創技術治療的為試驗組,給患者進行有限切開內固定治療[2],術前保護支架,固定12天后再進行手術,提前準備止血帶,給予該組患者手術期間的全身麻醉處理;在患者患肢前外側處做一個切口,長度在3cm以上、不超過5cm,將準備好的生理鹽水灌入其中,待患處殺菌消毒后,借助內窺鏡觀察患肢骨折狀況,并清理患肢折處相關組織及凝血塊,從而為醫生提供清晰的手術操作視野,對患者患肢軟骨、半月板以及交叉韌帶等部位的受損、壓迫情況進行檢查,在無菌環境下進行患肢骨折端復位處理;術中用鑷子將傷口位置處的異物取出,降低傷口感染風險;手術結束時在切口處置入足引流管,并采用紗條(含有0.25%地塞米松)處理傷口;術畢使用無菌棉墊包扎傷口,每間隔2天更換1次包扎材料,待傷口愈合后停止。
1.3 評價指標
觀察常規組和試驗組患者換藥次數、愈合時間、治療有效率、術中出血量以及非感染性發熱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軟件SPSS19.0是處理數據資料的,表示為(x±s),給予t或者λ2檢驗,若是組間有差異性,則P<0.05。
2 結果
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以及術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有較大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試驗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例(0.9%),治療有效率為100.0%,常規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6例(15.8%),治療有效率為85.1%,P<0.05,有差異性和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我國處于老年人逐年增長的階段,這增加了臨床骨折患者的數量,一
方面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另一方面是社會生活發展的影響,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顯著性提高[3]。微創指的是在骨科治療中將對患者的創傷降低至最小化,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醫師與患者的雙重認可。微創技術的優點主要有創傷較小、治療更加精確、對軟組織進行良好的保護、防止疤痕組織的增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術后骨折的恢復,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傳統手術創傷較大、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較長、內部固定不妥善等[4],使得非感染性發熱情況顯著性增加,影響預后情況。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微創手術后,要指導患者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幫助其肢體功能盡快康復,促使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所減少。本文中采用微創技術對創傷骨科202例患者展開治療,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常規組患者的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以及術中出血量相比,前者明顯低于后者,P<0.05,有較大差異性;試驗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例(0.9%),治療有效率為100.0%,常規組非感染性發熱的16例(15.8%),治療有效率為85.1%,P<0.05。證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治療可減少非感染性發熱情況,將其換藥次數與術中出血量顯著性降低,促進患者骨折的愈合程度,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創傷骨科患者選用微創技術治療,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可將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明顯減少,縮短骨折的愈合時間,降低非感染性發熱患者數量,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率,建議在臨床上廣泛性應用。
參考文獻
[1]施向春,楊玉紅,梁家龍等.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附187例報告)[J].貴州醫藥,2015,39(1):45-47.
[2]吐爾遜·肉孜,努爾艾合麥提·阿布拉.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創傷骨科的臨床應用研究[J].雙足與保健,2018,27(1):162-163.
[3]劉魯山,于國平,方俊英,等.微創鎖定接骨板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臨床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7,46(27):3804-3807.
[4]賈建忠,魏斌斌,張濤,等.經皮微創椎弓根釘內固定術治療創傷性胸腰椎壓縮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7,23(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