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不但一貫倡導人們積極研究辯證法,而且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善于應用辯證思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觀點、新方法,帶領中國人民成功應對了種種挑戰。本文從習近平辯證法思想主要內容與時代意義兩個方面對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辯證法思想進行闡述。研究習近平在治國理政中展現出來的辯證法思想不僅可以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智慧,而且能夠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辯證法思想;內涵;時代價值
[作者簡介]尹海博(1994-),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4-0013-04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①習近平在《在浙江省委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專題學習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首閃爍著辯證智慧的詩句。今日中國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也存在很大挑戰,一方面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另一方面經濟結構存在深層次矛盾;一面人民總體收入不斷提高,一面民生保障還存在諸多問題……借用這首詩,習近平指出在發展前景良好的形勢下,應注重堅持“兢慎”,唯有這樣才能不會因小失大,使“中國號”發展巨輪高揚風帆,一路前進。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不論是在地方任職還是中央工作中一以貫之的辯證思維。
一、習近平辯證法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堅持聯系觀點,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在中國發展歷程中,一度把經濟建設作為重心,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問題。經過近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生態遺留問題日益凸顯出來。習近平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許多論述,提出了許多新論斷。這些新論斷運用辯證思維處理生態問題,開辟了運用辯證法解決環境問題的新篇章。
解決生態問題,不是某一個地區、某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要全面考慮到人與自然之間,世界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當代與后代之間的共依共生,在事物的普遍聯系中尋求解決之道。
1、不同地區、不同國家與民族間的生態互相聯系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人民已從單純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轉移到經濟與生態環境等要素齊頭并進,推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然而,眾多國家在治理環境問題時仍存有孤立思維,通過將污染嚴重企業轉移至別國這種犧牲他國利益的行為,達到發展自己國家經濟與保持生態健康的目的。他們沒有認識到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民族之間、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是相互聯系、共依共生的統一整體,一國生態出現問題,必然也會影響別國。只有從全球生態整體出發,堅持聯系觀點,每位成員共同面對問題,共同承擔責任,生態問題才能長久發展。針對國際上出現關于生態利益的角逐,習近平強調各國應承擔共同的責任,中國愿意和世界各國一起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從全球生態大局出發,整體謀劃,這正是習近平運用唯物辯證法關于普遍聯系觀點解決生態問題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2、當代人與未來人之間的生態互相聯系
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②推進建設生態文明事業要放遠眼光,將當代人與子孫后代對環境的需求聯系起來,不僅要滿足當代人追求生態環境質量的愿望,還要清醒認識到資源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不可獨占,也不可霸占。對于生態文明問題應該計劃長遠,并非一勞永逸而要久久為功。要以當前自然環境條件為基點,以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為準則,堅持多方面協調治理,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積極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造福當代更造福子孫后代。
3、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聯系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要素相互依賴,相互連結,不可分割。在處理某社會問題時要以聯系觀點看問題,不僅要考慮問題要素,還要考慮與問題要素相聯系的其他要素。2013年7月18日,習近平在致信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時強調,中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③這意味著不僅要加強環境問題的防治與治理,還要從經濟、政治等要素入手,使這些要素與生態要素良性互動。
(二)堅持發展觀點,正確看待經濟新常態
世界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所以,要以事物發展為動力,堅定信念,用正確態度對待新生事物,使其獲得成長、發展,同時也要清醒事物發展過程不會一帆風順,要做好面對危機的準備。
自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分析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現狀,作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經濟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它的出現是客觀規律起作用的結果,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經濟發展新常態作為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結構和功能,新在它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對市場與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進行準確科學定位;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新常態作為新事物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適應當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尊重了人民大眾的利益,必將受到人民的支持,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要在認識適應新常態的基礎上,推動其平穩發展成長,還要下大決心引領新常態,冷靜面對這條道路上的種種挑戰。
(三)堅持辯證統一觀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1、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小康夢與中國夢
堅持“小康夢”與“中國夢”的辯證統一,體現了辯證法中的質變量變理論。量變是緩慢的不明顯的變化。質變是客觀對象本質發生變化,是事物的飛躍。質變與量變辯證統一,量變是必要準備,質變是必然結果,客觀對象發生質變之后又會展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運轉,持續發展。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同時要抓住機會達成客觀對象的質變。就中國發展大局來看,實現“小康夢”是趨向于“中國夢”過程中量的積累,“中國夢”則是中國發展過程中質的飛躍。小康夢是中國夢的第一樂章,中國夢是小康夢的續曲和高潮。只有實現“小康夢”才能實現“中國夢”,完成“小康夢”不斷積累,不懈前進,把握當前有利時機,達成飛躍,必然會實現“中國夢”。“小康夢”是“中國夢”三級跳的第二跳。單從時間上說,“小康夢”將在2020年黨的百歲誕辰前夕實現,“中國夢”基本實現則是2049年新中國百年華誕時。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④努力實現“小康夢”是完成復興夢的重大關鍵點,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期目標和前提條件。在實現“小康夢”的關鍵五年里,要放眼“中國夢”,讓二者在相互激蕩中不斷深化,不斷推進。
2、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堅持與突破
習近平指出:“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⑤解放思想,是從自身思想觀念出發,革除定勢思維,清除不符合實際的、落后于時代的思想藩籬,擺脫各種不必要的條條框框處理問題。實事求是就是強調,解放思想并不是沒有準則和依據完全憑主觀做決定,而要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根據客觀實際做出符合客觀情況的決定,依據客觀事實處理問題。在當代中國,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從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脫離這個實際。必須運用辯證法關于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堅持肯定中包括否定,否定中也包括肯定的辯證否定觀。既不循規蹈矩安于現狀,又不超越現實全面否定,辯證對待“立”與“破”,使全面深化改革順利進行。
3、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權與法
權與法的關系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重要問題。依法治國,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使黨的各項活動和決策都在法律的允許的范圍內運行。依法治國重點在于治“權”。不受制約、既能生法、又能廢法的權力,必然極大損害全面依法治國的嚴肅性。任何絕對的權力最終必然導致腐敗或者其他濫用權力的行為發生。任何授權都應依據一定的法律規定而獲得,法律可以對一切人格化的權力加以制約。依法治國必然要求掌握著各種大大小小權力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擺脫疏通關系、滿足需求、行政強制等習慣做法。“每個黨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不能把黨的領導干部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習近平的講話明確回答了對“權大還是法大”這個領導干部必須清醒認識的問題。
4、部分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全面從嚴治黨中的“關鍵少數”與全面從嚴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運用辯證法中整體與部分的觀點處理好“關鍵少數”與全面從嚴的關系。整體與部分作為同一客觀事物的兩個層面彼此存在差異。客觀事物的全部是事物的整體;客觀事物的各個組成要素是部分。整體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主導,而部分在客觀對象發展中由整體來支配。諸多部分構成了整體,離開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也需在整體提供的載體中才能存在,沒有整體,部分也就失去了價值與意義。同時,在構成整體的諸多部分中,有一個或幾個部分是至關重要的,這一個或一些部分的存在或發展影響著其他部分的存在和發展,甚至影響或決定著整體的存在與發展。因此,在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時,既要注重整體的重要性,從大局著眼,統籌全局,使全局良性互動運轉,同時,也不可以忽視部分的作用,對于主要部分應妥善處理與對待,做到抓全局又抓局部。
全面從嚴治黨整體進程中,“關鍵少數”即領導干部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整個全面從嚴治黨進程起到決定作用。習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領導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職能是決策重大事項,依法執政引領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其職責能力執行好壞關系著人民利益的實現,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因此,必須確保“關鍵少數”依法執政,同時還應注意全面從嚴治黨進程的整體性,既發揮“關鍵少數”的帶頭作用,又集中整體力量合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整體進程。如此,將“關鍵少數”與全面從嚴緊密結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四)堅持矛盾問題精髓觀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是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共性與個性相依相生,不可分離,在某種情況下會互相轉化。有關矛盾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理論是全面準確把握矛盾理論以及認識辯證運動的關鍵。習近平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共性與中國特殊實踐的個性融匯貫通,獨立自主發展社會主義,這是創造性將唯物辯證思維用于處理問題、解決矛盾的思想結晶。
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即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⑥在國家發展問題上,各個國家具有各自獨特的發展道路,而中國發展道路與其既有共通之處,又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個性,即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但同時,中國夢具有與世界各國發展理念相同的共性。習近平多次宣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⑦所以,這個夢想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也是國際社會的夢。今日中國,已與世界相互交融、互相依賴、緊密相聯,中國通過自身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完成自己的飛躍,也帶動了國際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持續繁榮需要和諧安定的國際環境,而國際社會整體進步同樣依賴于中國能夠提供的廣大市場。習近平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將辯證思維融入中國夢,持續推動中國協調可持續的繁榮,推動中國和國際社會開展廣泛合作,為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新秩序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習近平辯證法思想的時代意義
(一)為社會形成良好的學風提供了典范
1、堅持理論學習與哲學思考
習近平愛讀書,在農村插隊期間,他曾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只為求得一本《浮士德》。就是憑借這樣的求學精神,習近平在青少年時代堅持理論學習與哲學思考,通過日復一日的對馬克思主義及眾多書籍的廣泛涉獵,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理政經驗與智慧。在2009年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中,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讀書,要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一,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開動腦筋,對現實中的疑惑進行深入思考。理論學習與哲學思考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長期的知識積累沉淀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2、注重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習近平不僅堅持理論學習與哲學思考,更提倡學以致用。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普遍真理只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殊實踐相結合才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習近平提倡全民讀書學理論,并不是讀死書,死讀書,成為老學究、書呆子,而在于把學到的理論用以指導實踐。習近平在地方任職期間發表了眾多作品,如《之江新語》《擺脫貧困》,這是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福建、浙江發展實際相結合的代表性著作。他多次指出:“領導干部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⑧。
(二)為解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思維方法
1、解決復雜問題要有辯證眼光
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唯物辯證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是解決眾多紛繁復雜的問題的鑰匙。辯證思維即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解決問題,就是解決矛盾。只有認識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面性及其之間的對立統一,矛盾的普遍與特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運用歸納和演繹、從抽象到具體、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等辯證思維方法處理改革發展的眾多問題,才能既統籌全局,又使各環節協調推進。從而面臨復雜改革形勢,做到進退有度,靜觀其變,從容不迫。
2、謀劃重大問題要有戰略思維
黨的十八大報告曾有33次提到“戰略”一詞,新時期樹立戰略思維尤其重要。戰略思維是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實際運用,是指從整體出發,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以這種思維方法為指導能夠具備戰略全局觀以及洞察力、預見性。世界納含萬物,變動不居,若只顧當前局部利益,不能放眼長遠,統籌全局,居安思危,面臨改革發展眾多挑戰則不免失足。在關系國家長遠生存與整體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必須樹立戰略思維。習近平發表了眾多講話,深刻把握了當今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善于以戰略思維為指導處理各種問題,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戰略家。
3、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樹立問題意識
問題是矛盾在現實中的表現形式,問題的實質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存在的矛盾,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問題也無時無刻不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課題,應當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抓住重大問題,推動解決中國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善于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黨執政的能力,增強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保持對形勢的科學估計,做到勵精圖治,永遠處于主動地位,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4、深化改革開放要有創新意識
創新就是由肯定走向自我否定,就是揚棄,就是不斷超越自我,是發展,是進步。習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事物內部存在的肯定因素與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運動反映了事物辯證否定和自我發展的特征。辯證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聯系和發展的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全面深化改革客觀上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面對新時期繁重的發展任務和復雜的發展矛盾,樹立創新意識尤為重要。只有善于解放思想,敢于拋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方法,勇于創新,實事求是,樹立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才能緊跟改革步伐,使中國成為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兒。
總之,習近平的辯證法思想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深邃,而且具有形象性、全面性、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一定要認真學習和運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勝利推向前進。
[注釋]
①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283-284頁.
②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頁.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頁.
④“四個全面”黨員干部讀本.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84頁.
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頁.
⑥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74頁.
⑦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6頁.
⑧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年版:第296頁.
[參考文獻]
[1]孫正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四個全面”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8]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9]陶傳友等.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底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10]辛向陽.治國理政新布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1]楊光斌.習近平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2]田明,陳培永.辯證法的真諦[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