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智 帕麗哈·巴依道列提 濮蕓健 盛江 王永亮(通訊作者)835000新疆兵團第四師醫院介入科,新疆 伊寧
缺血性腦血管病又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發病多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不足,多為短暫性發病,進而引發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神經功能障礙[1-2]。本文為進一步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頸動脈支架介入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收治頸動脈狹窄引發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22 例,給予頸動脈支架介入療法,具體匯報如下。
2012年1月-2018年2月收治頸動脈狹窄患者22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1例。對照組男7例,女4例;年齡51~73歲,平均(62.73±3.19)歲;所有患者有多次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病程6~12 個月。觀察組男6例,女5例;年齡50~75歲,平均(62.13±2.97)歲;所有患者有多次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病程6~12 個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及排除標準:⑴納入標準:①符合頸動脈狹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②癥狀性狹窄患者狹窄程度>50%;③無癥狀性狹窄患者狹窄程度>70%;④患者知情,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⑵排除標準:①患者有嚴重出血傾向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②患者頸動脈完全閉塞;③最近參加相關治療的患者;④對于治療藥物過敏患者。
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藥物控制治療,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連續服用30 d;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連#續服用90 d;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連續服用30 d。觀察組進行頸動脈支架介入治療,所有患者術前需要進行顱腦多普勒超聲檢查,并進一步進行顱腦CT及DSA 檢查,評估患者頸動脈狹窄狀況,包括狹窄面積、長度以及血流變化。介入治療前3 d 開始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介入治療首先進行股動脈穿刺,并使用肝素抗凝,隨后依據患者不同病情進行頸動脈狹窄處置管。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指標:⑴頸動脈狹窄程度:記錄對比治療前后頸動脈狹窄程度,治療30 d 后依據北美頸動脈外科學會相關標準對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估。①輕度狹窄:頸動脈內徑>原有內徑70%;②中度狹窄:原有內徑30%<頸動脈內徑≤原有內徑70%;③重度狹窄:頸動脈內徑≤30%。⑵隨訪6~12 個月觀察患者預后:記錄患者有無再次缺血性腦血管病發作,有無卒中發作以及有無新發梗死。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 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觀察組治療后中重度頸動脈狹窄發生率26.67%,對照組73.33%,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卒中、新發梗死以及死亡的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本次試驗中,治療后經過隨訪可知,觀察組治療后中重度頸動脈狹窄發生率36.36%,對照組63.63%,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卒中、新發梗死以及死亡的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頸動脈支架介入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3]。
綜上所述,頸動脈支架介入療法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能顯著改善頸動脈狹窄程度,提高患者預后水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