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籽惟
摘要:我國雖在軍民融合推進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國在規范軍民融合方針、原則、運行機制、責任義務、配套保障等方面缺乏綜合性法律。在軍品采購供應、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等方面缺乏系統、完善的配套政策。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關鍵詞:軍民融合 軍轉民 民參軍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064-02
軍民融合的內涵就是軍工制造與民品制造的融合。我國軍民融合主要有兩條發展主線,即軍轉民及民參軍。軍轉民是指將非核心的軍事技術轉移到民間,促進民企的技術創新。民參軍主要是指民口國企和民營企業在取得國軍標等軍工四證后,將技術、人才和資本等優質資源帶進軍品科研、生產和經營的各個領域,推動軍工產業升級。我國軍民融合度由2014年的30%左右增加到2017年的40%左右,盡管近年來我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進步顯著,但由于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軍民融合產業的發展程度存在一定差距。相關資料顯示,美英德等國的軍民融合比例高達80%以上,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于從發展初期向中期邁進的階段,未來具備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1]
一、“軍轉民,民參軍”取得積極進展
軍工院所轉制穩步推進,預計2020年前將基本完成轉制。我國軍工科研院所是國防武器裝備研制的主力,掌握著核心技術和人才資源,具有輕資產、高收益的特點。在當前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事業制的軍工科研院所逐漸顯現出一些管理體制的局限性,軍工科研院所轉制有利于盤活存量資產、引入市場競爭,是軍工資產證券化的前提。[1]國防科工局、中央編辦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軍工科研院所轉制為企業的實施意見》,明確“2018年首批生產經營類科研院所完成轉制,2020年其他生產經營類軍工科研院所基本完成轉制”。預計,在兵裝自動化所轉制的示范效應下,首批41家軍工科研院所轉制將加速推進,后續批次院所轉制也有望逐步推進。
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提升,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是“軍轉民”的有效途徑,是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客觀需要,有利于軍工集團盤活存量資產、提高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建立了健全的國防工業體系,涵蓋航空、航天、艦船、兵器、電子、核工業等六大領域,形成了十二大軍工集團。“十三五”期間,各軍工集團均加速了資產證券化進程,但資產證券化程度有較大差別。目前,中航工業集團和中國電子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較高,達到65%左右,航天系的資產證券化率偏低,均不到30%。而據美國防務新聞網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最大的100家軍工企業資產證券化率大都在70%~80%的水平。[2]2014年以來,各軍工集團分別通過集團文件或相關文章及報道傳遞積極推動軍工資產證券化的決心和目標。未來我國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軍品定價議價機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未來將加快推進。目前我國部分武器裝備定價機制仍采用成本加成的非市場化定價模式。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軍品定價機制經歷了從成本加成定價法到混合定價模式的轉變,目前,我國軍工企業正從原來封閉式國有企業體制逐步走向市場化,我國軍品采購與定價機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對于部分單一來源采購的企業(如總裝類軍企)定價仍采用 5%成本加成模式,導致我國目前定價機制仍存在利益機制無法理順、制約企業釋放業績的問題。[3]2017年9月,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指出,當前正在深化論證軍品定價議價規則改革方案。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軍品定價機制改革將加快推進,將進一步提升軍工行業盈利能力。
企業準入門檻逐步降低,“民參軍”企業規模穩步增長。近年來,我國密集出臺有關民企參與軍工科研生產的支持政策,加快推進“民參軍”發展。
在國家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下,我國民間資本積極進入軍工領域,我國“民參軍”市場已初具規模,截至2017年10月,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注冊的民企數量達4011家,主要分布于電子信息、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等領域。[3]
“民參軍”領域不斷擴大,但層次仍有待提升。近年來,我國“民參軍”范圍不斷擴大,2016年,“民參軍”目錄針對軍隊裝備建設需求,圍繞共性技術與產品等14個領域,收錄155個項目。2017年,“民參軍”目錄針對陸軍裝備建設需求,圍繞先進材料與制造、動力與傳動、指揮與控制等19個領域,收錄200個項目。但目前,我國只有少數民營企業的技術水平超過軍工部門,初步具備研制生產現代信息化軍工裝備能力,大部分民營企業還不具備大型復雜武器裝備系統的總裝設計和綜合集成能力,參與裝備建設活動以生產元器件、零部件為主,涉及關鍵子系統、總體裝配集成系統等較少。民營企業直接涉足核心領域較為困難,比較可行的是從電子元器件、零部件、新材料等領域由配套供應商逐步過渡到生產骨干、核心軍品領域。[4]
二、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我國雖在軍民融合推進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我國在規范軍民融合方針、原則、運行機制、責任義務、配套保障等方面缺乏綜合性法律。在軍品采購供應、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等方面缺乏系統、完善的配套政策。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當前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從國際環境來看,目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導致宏觀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加劇。從國內環境來看,企業融資難、地方債務風險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經濟依然存在下行壓力。國防預算支出通常占GDP比重較為穩定,若宏觀經濟下行,將影響國防預算支出,對企業需求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行業發展。我國軍工行業多數領域自主創新能力仍較弱,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產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小。相關企業重視對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國外對我國軍工行業發展警惕性提高,貿易摩擦對行業產生不利影響,技術封鎖愈發嚴重,我國自主研發困難加大。[5]目前“民參軍”企業多數是自籌資金、自主研制、自主開發的企業。由于軍工產品研制風險大,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預算,將有資金斷裂的風險。同時,軍工產品具有極高的封閉性和保密性,銷售、采購、研制合同中的真實名稱、型號、技術指標等基本不會充分披露,民營企業如果不了解軍工產品的特殊性,沒有足夠信息對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正確判斷,盲目進入會帶來投資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李大光.積極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J].中國軍轉民,2017(3):75-79.
[2]游光榮.對軍民融合發展現狀及評估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7(1):16-18.
[3]游光榮,閆宏,趙旭.軍民融合發展政策制度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7(1):150-156.
[4]姜魯鳴.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7(1):6-9.
[5]姜魯鳴.新時代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論綱[J].改革,2018(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