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萌
摘要:經過14年的發展壯大,孔子學院已經遍布全球154個國家和地區,現有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成為全球最多樣化的國際語言教育共同體。孔子學院的建立初心是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一個有力的平臺支撐,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文交流,促進豐富多彩的世界多元文明發展。2019年,孔子學院將迎來創辦15周年紀念,年輕的孔子學院如何謀劃布局持續發力,如何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積極向上、全面客觀的公共形象,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將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孔子學院 公共形象 中華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100-02
一、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的重要性
語言是一個民族最特殊最顯著的象征,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最直接的符號,一國語言在國際社會的認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彰顯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體現這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很多國家都把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本國的語言文化納入到國家戰略規劃中,目的是利用語言優勢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更為積極的國家形象,增強文化吸引力,從而提高本國的軟實力。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多元文明中重要的一元,更應該充分利用孔子學院這一平臺,加大對漢語的推廣力度,讓漢語和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尤其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時刻,塑造和展示新時代孔子學院公共形象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有助于增強我國文化影響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發展成果顯著,但相伴而來的肯德基、麥當勞、迪士尼等美國大眾文化在中國本土落地生根,被大量生產復制,而我國自身文化發展成為短板。在新的時代要求下,要想更好地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豐富“兩條腿走路”的均衡發展,我們必須打造好孔子學院這塊閃亮的戰略品牌,主動實施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戰略,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積極陽光的公共形象,既要讓國人意識到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讓中國文化積極地參與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從而在軟實力層面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第二,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有助于世界各國更好地認識中國。孔子學院的建立,將中國優秀文化、發展路徑、生活方式客觀真實地展現在世界的面前,讓外國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零距離地學習漢語和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孔子學院為世界各國人民搭建了一個認識中國的平臺,通過開設漢語課程、舉辦中國文化節活動、文化知識講座、文化體驗項目等各項活動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積極向上的公共形象,讓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和體驗到一個真實、多樣、友好的中國。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的公共形象,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傳遞和平發展的理念,打造溝通對話的平臺,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向世界展示中國不僅不是“威脅”而且還是世界和平的忠實維護者,從而塑造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第三,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有助于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認同度。從公共外交層面來說,通過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嶄新的公共形象,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文化,甚至熱愛中國文化,增加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能夠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前來中國學習,并愿意與中國學生共同交流探討,通過民間交流增加對中國的信任度和好感,提升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感。
二、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的途徑
經過14年的推廣建設,孔子學院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全球性的高水平教育項目之一;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孔子學院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文化交流更加活躍,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時至今日,孔子學院面臨的情況已經與數年前剛成立時大相徑庭,面對的問題和挑戰紛至沓來,如何塑造和展示更為積極、全面的公共形象成為當前孔子學院發展的關鍵課題。
第一,扎根辦學、不忘初心。孔子學院創辦伊始,就是要為國外人民提供一個漢語學習的平臺,無論孔子學院后續如何發展完善,堅持做好漢語教學的初心不能動搖。尤其是在新時期、新形勢、新背景下,孔子學院更要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為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后盾;要整合當地大學和自身資源,努力實施“漢語+”項目,因地制宜地開設技能、商務、中醫等特色課程;發揮國內外高校的優勢和專長,推動本土化進程,培養更多熟悉對方國家的優秀人才,構筑友好交往的民間力量,為構建國家友好交往平臺做好人才儲備。
第二,直面挑戰,改進方法。由于歷史的原因,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相對較多,部分西方媒體對孔子學院評價比較苛刻,這是孔子學院在當地發展面臨的現實阻礙。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正因如此,孔子學院應該明確定位,主動扮演溝通西方媒體和中國形象之間的積極角色,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塑造積極的公共形象。對于西方媒體,既不能談之色變,也不能以偏概全,應該客觀、清晰地了解并加以區分;孔子學院應該大力開展與媒體的合作,通過鼓勵當地媒體積極參與孔子學院活動來使其近距離觀察、親身感受孔子學院;通過傳統媒體和社交新媒體,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層次地宣傳推廣正面的公共形象。
第三,創新理念,融入當地。孔子學院通過語言和文化建立了民心相通的基礎,正著力搭建當地與中國交流的雙向橋梁。社會公眾是孔子學院公共形象的裁判,能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并展示出來前提一定是認真考慮如何更好地服務民眾,無論是當地民眾,還是中國民眾。孔子學院應該利用一切機會融入當地的生活,必要時可以與當地的文化機構進行合作,不僅要把民眾“請”進來,更要讓中華文化“活”起來,走出孔子學院的大門,讓更多沒有接觸過中華文化的人能夠有機會感受到中華文化。
第四,穩中求進,獲得信任。孔子學院在下一發展階段中,應該將自身打造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紐帶,應該完善自己,使之成為公共服務品牌,而不是單純的語言形象;孔子學院應該更加關注本土社區的需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展現價值,獲得信任;在新環境下,孔子學院應該更多地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中來,抓住機遇,尋找當地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契合點,開展既有特色又容易被當地民眾接受的文化活動;同時孔子學院要學會講好故事,講好自己的故事,向民眾展示我們做了什么,贏得民眾的好感和信任對于塑造孔子學院自然真實的公共形象非常重要。
第五,內外兼顧,爭創一流。孔子學院的公共形象包括內在和外在兩部分,外在形象主要是海內外民眾對孔子學院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發展狀況的客觀認識;內在形象是指對孔子學院的特色和水平、精神風貌和發展潛力的感性評價。因此在塑造和展示孔子學院公共形象的過程中,每一個孔子學院的參與者都是塑造公共形象的一部分,應該主動、全面地投入到活動中,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身體力行地傳播中華文化、展示自身良好素質。
孔子學院讓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作為“代言人”,遠赴異國他鄉,有組織、有計劃地承擔起向全球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站在孔子學院嶄新的發展點上,塑造與展示孔子學院豐富、積極的公共形象,與全人類共同分享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并力圖展現客觀、真實、立體的當代中國形象,為構建人類民運共同體作出努力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馬旭.《人民日報》對孔子學院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D].山東大學,2012.
[2]肖圓圓.中亞五國孔子學院建設現狀及問題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7.
[3]王金燕.文化傳播視角下孔子學院的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4]張文爽.孔子學院對國家形象構建作用研究[D].廣西大學,2016.
[5]喬佳.“孔子學院”建設的國家戰略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4.
[6]伊凡.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有效途徑[D].吉林大學,2016.
[7]孔子學院公共形象構建[J].孔子學院,2018(1):60-6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