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2018年我國大學畢業生已達到850萬,比2017年795萬多55萬,而這個數字仍將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基本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畢業生就業也面臨了新的就業形勢。曾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時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近些年來這種優越感已經幾乎消失殆盡,就業創業教育工作形勢復雜嚴峻。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就業形勢 擇業 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158-02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國家、社會關注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廣大家長和學子最為關心的問題。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就業形勢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學生在面對就業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也面臨了更強的競爭壓力,也對畢業生及家長們的就業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1)畢業生人數增加。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教育的投入,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大學已經是越來越多家庭普及化的教育部分。隨著國家與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大學每年的擴招,使得在校畢業生逐年增加,而畢業生人數每年以數十萬的數量增多。人數的增多導致競爭力的增大,使得近些年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
(2)學歷已不再是優勢。1977年國家教育部恢復高考,在此之前高考已停止了十年之久。當時的政策規定,優先保證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業院校,學生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根據記錄,當年有570萬人參加了高考,但只錄取了不到30萬人。當時的大學生可謂炙手可熱,是國家最頂尖的人才,在畢業之后十分搶手,也多被安置在國家重要的崗位和研究工作中。
而今,隨著教育的發展,眾多高校的建立,教育的普遍化,使得本科越來越多的普及,每年畢業的眾多學生當中擁有同樣學歷的人眾多,已失去了學歷優勢。而研究生也因為碩士點的增多,招生數量的增加,群體數量逐年增加,十年前的高校碩士畢業生甚至可以在一所省屬重點大學直接留校任教,而今,一所省屬重點高校門檻都已在博士。可以看出一般學歷已經不再是就業的優勢。
(3)崗位需求的下降。根據獵聘大數據“2018年1—10月全行業新增職位指數”顯示,2018年二季度,就連一直發展迅速、年輕蓬勃的IT互聯網行業的招聘職位數首次出現需求的負增長。
國家經濟科技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也是依賴人力勞動的職業崗位的消退。正如關于“人工智能將對就業將產生重大影響”的預測,近年來像電話銷售員、打字員、銀行職員、紡織品加工員,包括各個行業流水線作業員也大多被機械化、智能化替代。企業以及公司對人的崗位需求下降,也使得大學生就業雪上加霜。
(4)就業意愿模糊、缺乏合理定位。很多大學生在從高考走向大學時,面臨對專業和就業的選擇,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家人的意愿。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后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荒廢學業,不能很好地建立明確的就業觀,就業意愿模糊,就業方向迷茫。
同時很多學生在大學的“象牙塔”中待的時間太久,沒有充分利用大學空余及假期時間對這個社會有一個直觀全面的認識,以至于不能夠合理定位自己,面對社會諸多行業與崗位,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理想,認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不了解自己適合、擅長怎樣的工作,或應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
(5)不愿意去基層工作。隨著“00后”開始步入大學校門,“95后”的學生們正逐漸成為畢業生的一員,這些學生充分接受時代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個性和主張,活潑、大膽,同時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從小到大受到家長的格外疼愛。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奉獻基層的精神,很大一部分同學不愿意去基層、西部地區工作,多認為基層基礎條件差、生活條件差、信息發展與交通閉塞,沒有良好的發展平臺和成長渠道,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等,因此認為基層在自己的發展前途和空間上受到極大限制。
這種思想不僅僅來源于學生本身,很多家長的觀念更是從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眾多家長不愿讓自己的孩子遠離自己,即便是奮斗也應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尋找大城市才有良好的施展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的新現象
(1)“慢擇業”現象的出現。在2018屆普通高校畢業生秋冬季高校招聘時,出現了“慢擇業”現象,相比“80”“90”后,“95后”求職者緊迫度明顯降低。很多同學并不著急定下工作,更傾向于興趣和實現人生理想,并非只關心待遇,多持觀望心態,很多公司對其感受頗深,根據實際情況認為現代大學生求職意向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很多企業和單位在校園招聘馬上結束時招聘計劃還有一部分沒有完成。
而部分大學生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多是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社會觀念和部分家長的理解和尊重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使得“95后”有條件轉變就業觀念,也使他們的選擇更多開放和多元化。
(2)創業者的增多。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與政策支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秉著“不再為別人打工,自己做老板”的心態投身到創業中去。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革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出現,也促使越來越多的新型崗位、公司企業的出現。
在選擇創業的學生中,一部分是因為家庭原因,意愿掙取更多的資金改善生活,也有一部分學生出于不愿從事“一成不變”的工作,不再只求安穩而更多地希望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得更多的價值,成就更多的人生價值,這也造就了一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時選擇了創業。
三、大學生就業對策探討
(1)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強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應在大學期間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以及學校設立的各種必修和選修課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技能。積極參加國家及學校競賽、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加強自身素質,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增加實習經驗,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以及寒暑假時間,進行有效的實習,尋找符合自己專業,同時可以對以后所從事工作有所了解和幫助的實習工作。在直觀認識了解崗位的同時也能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
(2)摒棄一勞永逸的就業觀念。畢業生應該意識到,每個人都要有在一生中多次就業的思想準備。因此,畢業后適當的跳槽行為也是經常發生的常態事情。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人力資源總是在不斷地交換和流動中得到優化配置、有效利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知識的快速更替,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場的建立,必將使失業和就業成為畢業生經常遇到的問題。
(3)提升自身學歷優勢。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以及諸多單位和企業已逐漸提高自身就業門檻,很多單位已將碩士、博士納入到自己招聘的基本要求當中。同時,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普及,本科畢業生大量增加,在這樣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在本科畢業后投入到研究生考試中去,爭取出國留學的機會,都是對自己就業競爭力的一種極大提升。同時,考研、考博等也是提高自己眼界,增長個人見識見地的良好選擇,在面對就業挑戰時擁有更加有力的籌碼。
(4)開放思維、整合資源、創業。國家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新型企業和行業不斷出現,同時國家針對大學生創業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以及政策扶持,如享受獲得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支持、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培訓補貼和免費的創業服務等相關創業扶持政策。大學生應該積極抓住這樣的機會,發揮吃苦耐勞的精神,整合人才、項目、資金等各方面有利條件進行獨立創業。在突破就業難題的情況下,也為實現自身價值與理想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海龍,劉叢.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與探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2]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馬書臣,李慶陽.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