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爭偉
摘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需要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以及挖掘社區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方能實現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政府主導和多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關鍵詞: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體系 重心基層下移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232-02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推動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大量任務在基層,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的責任主體也在基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1]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城鄉社區,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對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大意義。
一、加強黨委領導,構建新型區域化黨建格局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不能脫離黨組織的領導。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必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1)完善社區黨建,優化黨組織設置。結合社區黨員的分布情況,靈活地將黨組織建于業主委會、社會團體以及居民樓內,以實現社區黨組織零死角、全覆蓋。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照片區、樓院等劃分網格,科學設置社區內黨組織,建立“社區黨委—樓院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黨建網格管理體制,把黨組織的“根”扎進黨員群眾,通過組織覆蓋延伸治理觸角,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的社區管理治理網絡。
(2)改進黨的組織體系,構建區域化黨組織體系。可以結合社區黨組織換屆,突破傳統單一組織模式,構建區域化組織體系,整合轄區資源,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使社區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探索實行社區“大黨委制”,構建區域化黨建新格局,轄區內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社會組織等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根據不同機構黨員的崗位優勢、技能特長等具體情況,設置助老助殘、心理輔導、就業幫扶、法律援助、環保志愿、技能培訓、醫療衛生、課業輔導等多種治理崗位,切實做到社區缺什么、黨員干什么。
(3)改進社區黨組織治理方式,突出服務理念。堅持把服務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構建上級黨組織服務下級黨組織、黨組織服務黨員、黨組織和黨員共同服務群眾的聯動服務體系。
強化服務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問題入手,從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做起,緊緊抓住民生之本、解決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憂,把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改進服務方式,探索建立全程代辦制度。通過搭建網絡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關系接轉”“困難救助”“創業指導”“權益保障”“政策咨詢”“意見收集反饋”等最大限度的“一站式”服務。
二、加強主體培育,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和社會組織作用
當前,社會發育程度不高,居民自治能力較弱,與現代社區治理的要求和任務不相適應。因此,構建社區治理體系,關鍵是要大力培育多元化主體。
(1)加強業主委員會建設。當前,社區管理多數采用了業主委員會自治與物業管理相結合的模式。規范有序、有效協調、相對成熟的業主委員會是推動社區治理的基礎和前提。在社區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業主委員會在業主集體利益的維護、業主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治能力的提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健全社區業主組織,推進社區業主自治,就要探索推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和社區黨組織“五位一體”的治理模式[2],發揮社區內各治理主體協調共管的優勢。
(2)發揮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領。社會組織應當成為社會自治的主要載體,應當成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建設性合作伙伴。如果沒有大批的高素質社會組織和健康的公民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自治。[3]當前,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已經成長為公民社會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據民政部可查的社會組織就達到了40多萬個,但因管理體制不健全,支持引導力度不夠,社會組織良莠不齊,參與治理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甚至出現違法違規的問題。因此,需要黨組織和政府以協商溝通、合作共贏、授權服務等方式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領。拓寬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和社會服務空間,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就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公益慈善類、公共服務類社會組織,加強對社會組織在法律、政策層面的規范和引導。
三、探索人才管理制度,培養留住高素質社區工作者
社區治理要靠人,社區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更離不開高素質社區工作者隊伍。著眼于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需要,圍繞怎么選人、怎么育人、怎么留人的問題,亟待探索出一套務實管用的人才管理制度。
(1)建立職業準入制度,匯集各方面人才。拓寬社區干部招選渠道,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打破地域、單位、行業和身份限制的辦法,擇優上崗。還可以采取從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從優秀大中專畢業生黨員、下崗(失業)職工黨員、復員退休軍人黨員中選拔黨組織負責人等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2)建立職業化培訓機制,提升業務能力。針對新招錄人員特點,堅持“先培訓、后上崗”“缺什么、補什么”的培訓原則,組織崗前、崗中培訓,開展履職教育。建立市、區、街三級培訓網絡,依托有關高等院校、各級黨校、培訓基地等資源,圍繞加強黨的建設、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諧創建、群眾工作和維護穩定等專題共舉辦各類社區工作者培訓班。把社區工作者培訓納入各級干部培訓整體規劃,安排專項培訓資金,推行“集中培訓、實地考察、外出學習、交流研討”四段式培訓模式,形成社區工作者培訓的常態化、規范化制度。
(3)建立職業化激勵機制,確保留住人才。按照職業化要求,要有效解決社區工作者任務重、薪酬低以及上行路徑狹窄的問題。一方面要建立薪酬動態增長制度。根據市場行情、物價標準,市區組織、民政部門和街道聯合出臺社區工作者薪酬增長辦法。定期提升社區工作者生活補助,并繳納“五險一金”,使社區工作者有“獲得感”。另一方面要把社區書記納入人才隊伍總體規劃,經過規定程序將優秀社區書記納入事業編制,把社區工作者作為街道社區公共管理服務全日制工作人員,由街道統一管理試用,同時加大從社區書記、社區工作者中定向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力度,讓他們有“成就感”。從人事和待遇兩個方面調動了社區工作者積極性,使社區工作成為一種富有吸引力的職業。不能讓社區工作者付出了大量勞動和辛苦卻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和回報,這不符合社會主義分配制度。
社區治理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體系構建過程中,既要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又要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唯有如此才能探索出一條現代化社區治理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光明日報,2017-10-28.
[2]黃少華.新型城市社會治理體系的實踐與探索——以江蘇常州市為例[D].蘇州大學,2014.
[3]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22.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