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新中國成立70年的輝煌成就,在光影世界也清晰可見。
全國上下砥礪奮進迎接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4月13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如期而至,以“家·國”為主題,向祖國獻上七十華誕的祝福,在電影中講述最值得記錄的中國故事,用電影連接中國與世界。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由國家電影局指導,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北京市電影局、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政府、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承辦。來自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部影片報名參評參展,300多家中外電影機構的萬余名嘉賓共襄盛會。
70年風雨兼程,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電影大國,并在向世界電影強國邁進。站在前所未有的發展節點,中國積極與全球各國交流合作,傳播中國電影文化,引領新時代潮流。正如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常務副主席杜飛進在開幕致辭中所言:“建設與東方文明大國地位相稱的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由大到強的轉變,不僅是中國電影人的夢想,也是世界電影界的期盼。我們不僅愿意張開雙臂擁抱世界電影,而且還將用東方審美與光影表達的有機融合,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電影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創造。”
每年4月的北京是匯聚世界最好電影的舞臺,本屆“天壇獎”繼續面向全球征集優秀影片,共收到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775部參賽影片,較之上一屆數量更多,地域范圍更廣。入圍的15部影片既有世界重量級導演的最新作品,也有新銳導演的驚喜之作,共同角逐“最佳影片獎”等10項“天壇獎”獎項。
入圍電影中國產“硬核科幻”影片《流浪地球》、陳建斌執導新片《第十一回》,以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影片《音樂家》,不僅展現了當今中國電影的高水準,也呈現出中國電影人的家國情懷。其中《音樂家》是本屆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影片講述了冼星海于抗日戰爭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饑餓的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救助的經歷。譜寫了一段中哈友誼的故事,精彩詮釋了家與國的水乳交融。
本屆“天壇獎”國際評委會由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智利導演、制片人西爾維奧·蓋約齊,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監制及制片人曹保平,俄羅斯導演謝爾蓋·德瓦茨沃伊,中國香港演員劉嘉玲,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英國導演、制片人西蒙·韋斯特等七位評委組成。評委會主席明可夫感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很難跟一個沒有來過中國的人形容這變化有多大”,也贊嘆北京國際電影節是一個國際化的盛會,認為“好電影離不開歡笑、淚水和興奮感”。
每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北京展映”都是影迷的一次狂歡和朝圣之旅。今年“北京展映”共分為光影奇遇、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驚喜首映、焦點、致敬、嘉年華、動畫、一帶一路、中國故事、科技單元、紀錄單元等16個主要單元,其中既有黑澤明、希區柯克等的經典影片,也有日本新一代動畫大師細田守、好萊塢“墨西哥三杰”之一阿方索·卡隆的作品。近500部影片在30家商業影院、藝術影院和高校影院進行為期15天的集中展映。
近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一票難求的盛況,已經成為一道景觀。今年官方售票平臺淘票票放票后,一分鐘票房即達200萬元,兩分鐘達300萬元,4K修復版的《太空漫游2001》五秒鐘銷售一空,創下北京國際電影節最快售罄紀錄。為了響應影迷呼聲,本屆電影節特別設計了開票新玩法,以“二次開票”實現錯峰購票。
在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舉辦的嘉年華活動以“國興家和 光影懷柔”為主題,設立了百年電影長河、電影科技體驗、民間影視情景、影視角色巡游、光影藝術殿堂、電影主題美食等6大板塊和27項特色活動,整個活動持續19天,成為春暖花開季節的北京又一游樂去處。
本屆電影節將原來的“電影市場”活動更名為“北京市場”活動,凸顯北京對于中國電影市場的推動力和影響力。活動由往年的3天延長到4天,為展商和買家提供更充分的交流空間。電影節招商展會共吸引展商202家,其中國際展商71家;吸引130家公司注冊嘉賓買家,其中國際買家36家。國際展商和買家來自印度、新西蘭、法國、意大利、日本、美國、泰國等16個國家。展會首次搭建版權交易平臺,吸引了華視網聚、復興者、丹青映畫、巨視影業等深耕影視版權經紀與運營的公司。“北京市場”項目創投板塊征集項目735個,創歷屆數量之最,幫助更多年輕電影人打開與投資人的洽談之門。
中國電影人以北京為中心,講述中國故事,弘揚家國情懷,不斷創造有目共睹的成績。截至目前,位列中國內地影史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別是《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皆由北京的影視機構出品。北京作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中心,承擔著重要的歷史責任。這三部影片從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中國人的家國理念。
本屆電影節在往屆4個主題論壇的基礎上,在規模、內容、場次等方面全面升級,開設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藝術電影論壇、電影科技國際論壇、國際電影市場論壇、互聯網電影主題論壇、中印電影合作對話論壇6大主題論壇。此外還舉辦了中國青年導演崛起之路、MPA(美國電影協會)好萊塢大師班、數據驅動的國際版權貿易與保護、2019網絡影視的機遇與挑戰等行業對話活動。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影主題論壇,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回顧了新中國電影走過的70年。70年間,電影創作手法、美學特征、市場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中國電影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連。
去年“藝術電影推廣論壇”還只是電影節的一項臨時性論壇,今年“藝術電影論壇”已經成為六大主題論壇之一,論壇以“為何與何為”為主題,從全國藝聯的成績與發展規劃、中國藝術電影與本土化表達、藝術電影發行放映模式探索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度探討。
電影科技國際論壇從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數字時代引發的問題、電影科技保障與人才培養等角度,暢談如何以高新技術引領新時代電影高質量發展。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友東指出,電影科技的進步需要耐心,要注重電影技術人才培養,在主流軟件應用及前沿算法研究和成果轉化上都要培養相應人才。
針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產業趨勢,北京國際電影節特推出以“國際視野、智能科技、增效增收”為目的的國際電影市場論壇,旨在為電影院線、影院管理者提供一個國際化的市場交流平臺,共同探討如何強化影院經營管理,促進影院質量升級。互聯網電影主題論壇探討了互聯網對電影業產生的一系列影響、未來電影+互聯網的商業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借助互聯網優勢做大電影產業。中印電影合作對話論壇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共同探索中印電影合作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