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中國民族電影在整個中國社會主義電影史上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它們在中國電影長廊上以四方面的呈現給電影史銘刻下了深深印記。首先它們是漫長七十年中保持著民族精神的純粹的電影。
這個世界正在明白,全面保護人類的多元文化,必須倍加珍惜和地球和睦相處的傳統文化,保護人性與尊嚴而非貪婪與傷害,民族文化的意義正在這里。而民族電影的無數佳作,離不開這些主題,離不開這些追求,離不開這樣的夢想與價值觀。
中國漢民族地區電影的商業化程度較高,表現的社會生活也較復雜。民族電影確實面對很多選擇,在表現中國革命歷史題材故事中,漢民族電影擔負主要的表現責任,但其他的民族電影也沒有缺席。我們不論是在《鄂爾多斯風暴》還是在《金沙江畔》中,都曾看到過民族電影題材故事的直接呼應。在《騎士風云》和《冰山上的來客》那樣更為經典的影片中,這種深具民族特色的表現更增添了中國電影不可缺少的藝術光彩。直至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涌現出了如《天山的紅花》《摩雅泰》《蘆笙戀歌》《阿詩瑪》《五朵金花》《神秘的旅伴》等優秀作品,民族電影成為了新中國電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此其二。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發生著又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電影最大的變化則是題材領域拓寬了,民族風格得到了更深刻多樣的表現。包括第五代旗手之一的田壯壯不也拍出了《獵場扎撒》這樣非常民族化的驕人之作嗎?當時的中國電影評論大家鐘惦棐為它一錘定音:這是第一次為電影帶來了完全從民族角度生發出的表現文本。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淋漓酣暢地書寫祖先的功業;《悲情布魯克》義無反顧地贊美古老民族的信仰;《黑駿馬》直面時代與歷史、人性與現實的悲歌;《天上草原》深情歌頌普通牧民的日常情感天地;《若日吉瑪》把民族的價值觀擺在反戰的天平上;《心跳墨脫》居然不染丁點凡塵地描寫了當代的圣歌;《紅河谷》在商業市場上贏得的成功,更是讓神山圣湖徹底震撼了很長時間找不著出路的漢族題材電影;而在不久前再次贏得商業成功的《岡仁波齊》于題材和表現上別出心裁,表達出的藏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信仰,使得這部影片口碑問鼎當年所有影片。這是民族電影第三種沉著而光芒內斂的呈現。
我要舉出另一部廣為人知的影片《孔繁森》。作為一個電影發行戰線的老兵,我為當年能夠幫助這部影片取得市場成功感到榮幸。這也是一部民族電影,民族的文化精神哺育了孔繁森,而不單是孔繁森獻身給西藏。這樣的民族電影,會讓你觸摸到它顫動的心靈。《孔繁森》是部優秀并且優美的電影,它優美的奉獻只有兩個字——“吉祥”。
民族電影的文本價值可延展開來書寫,寫很長的篇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讀它,從中看到中華民族極其豐富而壯美的胸懷。民族電影即便表現憂傷,也是一種真誠。當代思想文化正走進新的歷史深處,失去一些,保留一些,發揚一些,創造一些——正是時代的脈搏。民族電影在此階段恰如一股清流,不會變濁,因為它在價值觀之上有著信仰的加持。但它會憂傷,從中我們會看到民族電影還保有某種生命的歷史性。當然我們更多的是看到歡快,很純潔的歡快,譬如《諾瑪的十七歲》,譬如《花腰新娘》。
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慶大喜的時刻,回顧民族電影帶給國家和社會的藝術貢獻很有意義。民族電影也在給新的歷史時期存照,它正在成為一種角度,就像《季風中的馬》那部電影。民族電影的第四種重要呈現,是對當代生活的復雜性提出自己的要求。正因為民族電影與現實的不妥協性,我們才有了值得保護的開放格局。再過很多年,再誕生更多的民族電影,那時我們再一起來回顧今天的討論吧,我們會加倍感受到民族電影的強悍、猛烈、頑強獨立;而同時,我們也會加倍明白,它仍舊是最純粹、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