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湖南衛視的12個工作室每個都設計了各自的專屬logo,孔曉一工作室的logo獨出心裁是一整段動畫演示——不同顏色形狀的小紙片活潑躍動,表明成員既保持著各自特點又緊緊匯聚在一起。孔曉一在接受《綜藝報》采訪時進一步解釋,五彩繽紛代表工作室洋溢著青春魅力,他們團結友愛地用真誠和活力迎接著每一次挑戰。
孔曉一團隊曾打造過《快樂女聲》《快樂男聲》《夏日甜心》《少年說》等節目,獲得過中國視協最佳作品、最佳導演、“TV地標”最具創新影響力等獎項,以及國家廣電總局專文表揚。孔曉一介紹,團隊中的主力導演既包括做過十幾年節目的老導演,也有剛入臺兩三年的年輕導演,“我們工作室的工作氛圍套用偉人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工作的時候細致嚴謹、精益求精,玩起來也瘋。大家都是年輕人,彼此之間沒有什么代溝,有著共同目標,所以既能勾肩搭背一起玩,也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孔曉一將團隊特點總結為“年輕、青春、活力、朝氣”,把團隊比喻成七巧板,“每個人都像七巧板中單獨的那一塊,你過來拼一下,他過來拼一下,她過來拼一下,可以形成不同形狀,這就是多樣性。努力朝一個方向拼,就是團結。七巧板又有不同的顏色,就代表我們團隊中各色各樣的成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顏色,拼在一起就是集體的五光十色。”

在團隊價值觀和管理理念的闡釋上,孔曉一坦言團隊價值觀其實就是制片人的價值觀,“每個團隊都與眾不同,為什么以制片人名字來命名團隊?就是因為這個團隊的個性風格其實就是制片人的個性風格,包括對節目類型的喜好,節目最終呈現的風格,都體現了制片人的價值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能走到一起組建團隊一定是有著一致的價值觀。雖然在創作上會有分歧,但是這些分歧都不影響共同前行,因為創作需要不同思維的碰撞才能有火花,才能產生更多的奇思妙想持續創新。”身為團隊的領頭人,孔曉一采用了年輕化的管理模式,不刻意約束大家的行為規范,也不喜歡刻意去規定大家的工作時間,“事來了全力以赴去做,事完了各自天涯海角去玩,我鼓勵年輕人大膽試錯,能不停地犯不同的錯誤也是非常優秀的,最可怕的就是不停地犯相同的錯誤,那就是愚蠢。‘敢為‘敢創,是我一直對團隊提倡的精神。”
孔曉一團隊不僅年輕敢創,還有著超強的執行力,總能抓住時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共鳴點,很多主旋律題材都被他們做得很好看。目前正在熱播的紀實性文化品格傳承節目《我們的師父》是孔曉一團隊的最新作品。孔曉一表示,《我們的師父》發掘了普世的師徒關系,但主要表現的不在于技藝,而是文化品格。
孔曉一認同做節目既要有意思,也要有意義。湖南衛視一直堅持“正向娛樂”理念,“這個要求其實很高,節目有趣好笑不難做,但是同時讓大家看完有思考有回味有意義,確實需要一定的制作功底。”
作為一支聚焦“青年文化引領、時代國民精神塑造”的創新工作室,孔曉一表示,《我們的師父》題材本身是具備這個先天條件的,但在避免說教的同時,讓年輕觀眾真正感悟到榜樣的力量,就需要把握好策劃尺度。
“現在以及未來,無論做什么類型的節目,我們都會牢牢抓住年輕人喜好,將有意思和有意義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展現青春氣質、寓教于樂。”

《綜藝報》:最近兩年,有人說“網絡綜藝猛于虎”。你怎么看?如何應對網綜的“進擊”?
孔曉一:沖擊是有的,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沖擊能給電視大屏帶來多大影響。首先,臺綜不要懼怕與網綜競爭,要勇于爭取用戶。“突破進擊”無外乎兩個字“創新”。臺綜要想創新,首先是要全力充實原創內容,讓觀眾感受到精耕細作的節目魅力。因為無論臺綜還是網綜,都是內容為王。好的節目創意和模式,加上技藝精湛的制作是吸引受眾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臺綜還要向互聯網借鑒思路,靈活調整宣傳計劃。再次,就是加強觀眾對臺綜的黏合度,不斷去開發優質IP。
《綜藝報》:如今,5G、4K、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發展迅猛,怎么看待高新科技與電視藝術的“技藝”融合?
孔曉一:技術的發展對電視行業無疑有利,電視節目可以利用技術的革新實現創新和突破。例如《我們的師父》就在技術上做出了創新,首次于國內電視節目中融入“雙視角”表達方式,除了常規鏡頭,嘉賓們用osmo(手持云臺)拍攝的主觀視角成為節目的主要素材之一,形成一種常規鏡頭與Vlog(視頻日記)紀實相穿插的視聽語言。嘉賓們用時下最酷的方式記錄拜師之旅的點滴細節和所思所想,這種即時性的感悟和體會,比錄制結束后導演和嘉賓“一對一”的采訪更具吸引力,也更能呈現出自然的情感流露。同時,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的交叉使用,很好地還原了事件的本身形態,能夠迅速將觀眾帶入節目情境中,引發觀眾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