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湖南衛視實行工作室制度以來,集結了節目制作頭部力量的12支隊伍,為衛視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鮮力量。作為一支年輕團隊,秦明工作室以“量子思維”為logo,主張用創新思維做不同節目。眼下,由秦明工作室制作的家庭代際教育紀實類節目《放學后》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節目真實聚焦小學生家庭在放學后6小時的生活,利用觀察和記錄的形式,討論總結家庭教育經驗,受到不少學生、家長的認可和好評。除了介紹新節目,秦明在接受《綜藝報》專訪時,還分享了自己對團隊建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身為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天天向上》的“元老”之一,秦明用8年時間見證了這個節目從無到有,從起點到高峰的過程。2016年,秦明與一些老搭檔離開《天天向上》,一起組建起新團隊。去年工作室正式掛牌,秦明將“QM”定為工作室的標識。QM不僅是他的姓名縮寫,更是下方一排英文字母——Quantum Mind的縮寫。秦明介紹,這是量子思維的意思,指工作室眾人會像運用量子思維一樣,不斷“用不同的思維做不同的節目”。

談及團隊的管理理念,秦明首先提到了“平等”。有別于其他團隊,秦明工作室并未設置“執行制片人”崗位,“我們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總導演,不問出身,不講先來后到,只要你有能力都有機會。我們也會根據每位團隊成員的特點,在不同的項目中為他們設立不同的崗位。”
秦明說,QM工作室不僅要打造出更多精品節目,也致力于培養出一批綜藝節目領軍人物,“各行各業都需要領袖,所謂領袖,是不會因為工序和潮流跟風追逐某樣東西的,而是要在自己的領域里實現引領和創新。”因此在人才選拔和任用上,秦明更看重一個人是否具備成為領袖的潛能,“如果用‘十項全能作比喻的話,那他起碼要具備六項以上的才能,要可以做一個項目的領頭人。我們也會提供大量機會,讓他進行實操和鍛煉。”
秦明的團隊擅長制作文化和教育類節目,“2016年創新創優節目”《中華文明之美》就出自他們之手。正在熱播的《放學后》是他們的最新作品,“這檔節目是從放學后家長、孩子的狀態,這樣一種切實存在的社會現象出發的。”秦明介紹,節目的創意是他在看《嗨!看電視》的一個素材片段時無意中想到的,“當時正好是一個媽媽帶孩子做數學作業,我們看到那個片段覺得特別好笑,也很發人深省。”
已經身為人父的秦明對這個生活場景感同身受,在查閱大量資料并跟團隊以及相關機構不斷交流碰撞后,最終做了《放學后》。“節目的創意和內容都來自于生活,反映了當下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其實就是家庭問題,而做作業的過程一般是親子關系集中爆發的體現。我們做這個節目,并不是想告訴父母該怎么教孩子做作業,也不是想教育或者批判誰,而是希望通過節目向大家傳遞家庭教育,包括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幫助更多家庭發現并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
秦明感嘆做《放學后》最大的障礙就是創作團隊在心理專業知識方面的欠缺,“做這樣的節目,光邀請專業人士把關遠遠不夠,節目的編劇和導演同樣也需要具備相關的心理專業知識。因為只有擁有很強的心理觀察和分析能力,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更好地捕捉到節目中的戲劇沖突和人物的情感變化。”此外,秦明強調做文化和教育類節目還要做出趣味性和觀賞性,“其實文化本身就是有趣的,我們的節目也要發掘出它有趣的一面。”
形容團隊“兩條腿走路”的秦明,在專注文化之外一直致力于做“市面上沒有的節目”。挖掘還沒有變為電視節目但有潛力成為節目的一些社會現象,結合創新研發中心的模式支持,將其變成節目,是工作室的創新主張,“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對于創作方向并沒有明確限制,想法上還是比較開放、廣闊的。”但秦明強調,所謂的創新并不一定要做全新的綜藝品類,還包括開發出全新玩法。
《綜藝報》:這幾年網絡綜藝發展迅猛,會對電視大屏的節目產生沖擊嗎?
秦明:大家都會覺得網綜對電視綜藝的沖擊大,但我覺得這種沖擊不是對電視臺的,而是對電視人的。很多網綜團隊都是從電視平臺走出去的,其實不管是在電視平臺,還是轉戰網絡,打鐵還需自身硬。網綜的迅猛發展給很多電視人帶來了啟發與警醒,其實最大的沖擊是要讓我們多去反省,而不是歸結到體制等外在原因。

《綜藝報》:如今,5G、4K、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極速發展,在你看來新科技將如何為電視節目賦能?
秦明:說到底,技術終究只是輔助,如果節目自身品質不高,運用再先進的技術也不會贏得觀眾。
《綜藝報》:未來會嘗試什么類型的新節目?
秦明:我最開始是做脫口秀出身的,所以對脫口秀節目情有獨鐘。另外我對影視劇拍攝比較有興趣,未來除了希望有機會拍攝影視劇,還希望能將影視劇的一些拍攝手法融入綜藝中,進行創新性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