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炎東
摘 要:文章主要是針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油畫創作的發展進行分析,不同時期油畫創作的發展受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事實上,藝術是一種以創作還原生活情態的審美表達。藝術家在不同社會生活環境中創作出的藝術品,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也不盡相同。改革開放以來各類藝術對人的心靈觀照和探索,也都與社會轉型有關。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油畫;社會意識形態;社會轉型
中國油畫創作發展,從20世紀40-50年代的毛澤東時代美術到80年代之后各種美術與觀念的出現,再到如今年輕藝術家們所追求的都市類題材,可見社會發展和變化對我國油畫創作的影響。我國藝術發展現階段成就可圈可點,比較突出的一點改變就是實現了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改革開放后藝術格局逐漸打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這是先輩們為藝術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中國油畫創作經歷由緊張到松弛的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油畫創作服務于政治,這也與當時中國社會的特殊情況有關。
1979年10月,《潑水節-生命的贊歌》中三個沐浴的傣家女裸體的出現,引起全國的轟動,這種首次在公共場所出現女人裸體的繪畫方式,是對傳統思想觀念一種變相的挑戰,袁運生自然而然地卷入了這場充滿了矛盾、質疑、反對的漩渦中,好在這幅壁畫受到了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支持才得以勉強生存。在這場爭議中,顯然表達個人真實意愿的繪畫創作略勝一籌,繪畫創作在繪畫領域向前邁出了一小步,但是卻在觀念變革上邁出了一大步。當一幅前衛的繪畫作品出現時,就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上飽受爭議,因為在當時的傳統思維模式里它是不會被理解的。
毛澤東時代美術具有政治意圖這一顯著特征,如以偉人形象為題材的巨幅油畫創作作品備受推崇。《毛主席去安源》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創作,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確立了這種題材的繪畫在當時的中國美術界不可動搖的主體地位。
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在座談會上著重解決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態度問題等等,對工農兵群眾是歌頌還是批露,要求文藝工作者積極聯合工農兵群眾,鼓舞士氣,明確立場以及對自己人、敵人的態度。座談會上明確文藝工作者的工作對象及任務,即教工農兵識字、看畫,解決工農兵的文化素養問題,更要在思想感情上與工農兵建立聯系,溝通感情。
在四川美術學院附中時,羅中立為了響應“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由學校組織去了偏遠的大巴山。與鄧家相交的幾個月中,羅中立體會到中國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存在的種種差距,也與這些樸實而又有些困苦的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羅中立的創作基本沒有離開“農民”主題。羅中立的《父親》這幅作品含有政治性色彩,是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政治氣候的產物。我國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經濟為主,凸顯農民的主體地位,包含著國家的意志與精神,農民題材的美術創作成為了一種敘述國家意志的工具,農民形象更是多種政治運動中的“代言人”,雖然藝術不是政治,不能直接改造社會,但是這種象征形式,能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意圖。
二、中國油畫創作的內容變化
20世紀70-80年代的傷痕美術主要是對社會與經濟的反思,傷痕美術倡導尊重歷史,夾雜著人性主義立場。高小華于1978年創作的油畫《為什么》首開傷痕美術先河,其代表作《趕火車》被中國美術界譽為“油畫中的《清明上河圖》”。
1979-1985年以發展農業為主,青年畫家們親身感受到了農民生活的疾苦,想通過油畫創作這種方式來改變農民艱難的處境。雖然不能直接改變,但是可以間接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油畫創作皆以農民為主,靈感也來源于農村。農民成為了這一歷史時期油畫創作的題材,反映生活的作品隨之產生。
題材是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意識形態而不斷變化的,唯一不變的是反映社會的現實生活,表現出對生活的憂患意識和反思,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真實的寫照。畫家們在油畫創作里有自己對社會現狀的感觸和繪畫時的感受,是對生活真實的紀錄,對這一歷史時期真實的描繪,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升華,凝練的繪畫語言反映社會的本質。
三、油畫創作發展與社會意識形態相關聯,受歷史條件的制約
1978年,鄉土寫實主義美術以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為代表。羅中立的《父親》(圖1)是這一時期最重要、最著名的描繪農民形象的作品,以巨大的尺幅、超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一位表情苦澀、憨厚老實的中國農民形象。能不能不通過社會的意識形態的中介就看到自然狀態的真實?答案是否定的,但為什么人們又堅持邵大建對《父親》的評論呢?因為他的觀念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改革開放之后,人們普遍認為鄉土寫實主義美術是假大空的虛偽現實主義藝術,原因之一就是它用理想化的農村和農民形象,遮蔽了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鄉村和農民。這種真實觀之所以能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是因為當時主流意識形態——人道主義觀念更有影響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出自由、寬松、和諧的表現形式。在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覽中,油畫作品內容包括國家大事和一些社會問題,有較強的記錄歷史的重大意義,更是以人民群眾的視角觀看藝術的真實寫照,引發人們對社會的理性思考,表現畫家對歷史的不同見解、居安思危的意識,體現出一個畫家對現實生活的社會責任感,也表達了對和諧社會文明生活真切的呼喚。油畫作品中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追求。閆平的《小魚兒是自由的》使人們對自由獲得重新的認識,渴望自由,從而擺脫生活的枷鎖,并獲得對人生道路的啟發。李家順的《工業時代之“霧霾”》、王小雙的《霾都》等都很明顯地反映了工業時代環境污染的問題,池穎紅的《空間物語之八》體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題,劉悅的《手機圍城》反映人們對信息化電子產品的依賴,對其負面影響的反思。
四、油畫藝術創作受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85美術新潮”后,藝術格局逐漸打開,藝術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沖擊了中國藝術界,藝術創作終究走向了市場,經濟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藝術走向。在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經濟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求大力發展經濟。這一經濟目標的確立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猶如脫了韁的野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社會不穩定,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對藝術的態度是寬松和包容的。
當一件可以真正稱得上是藝術的作品出現時,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繪畫語言中解讀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觸及人類精神本質的核心問題,從而引發人們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人類精神深度的挖掘。任何具有創新精神的前衛藝術作品的出現都是與矛盾相生相伴的,優秀的藝術家是具有開拓精神的先鋒大將,在文化領域催進藝術的繁榮,推動藝術的發展,他們不顧時代的反對,在大眾質疑的聲音中孤軍奮戰,為人類精神文明開疆拓土。
五、結語
藝術興旺與否受政治形態影響。政治形態自由,則人們思想開放,藝術形式內容多樣化;政治形態緊張,則藝術發展受限制。在社會問題明顯、矛盾日益升級激化的時代,人們對社會進行的反思,推動了藝術的發展。政治存在的一個普遍性規律就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存在于矛盾之中,發展具有曲折性,表現為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歷史在矛盾中發生發展,積極形態與消極形態互相轉化。
參考文獻:
[1]吳亮.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吳亮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2]俞可.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俞可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3]鄒躍進.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鄒躍進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4]陳默.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陳默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5]王端廷.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王端廷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6]呂澎.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呂澎自選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7]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