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詠
摘 要:“靜”作為中國傳統美學范疇,固指審美與文藝創作時情感純粹、思慮澄清的心理狀態,為道家哲學、美學精神所崇尚。“靜”在中國文化中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人們已經將追求靜升華為一種普遍的心態。“靜”也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所推崇的畫面意境。中國傳統水印版畫藝術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充分吸收,技法上水墨、印痕的干濕濃淡有效運用,逐漸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版畫藝術類型。
關鍵詞:靜;虛靜;靜境
一、美學史上關于“靜”的概述
“靜”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范疇。它指的是審美和藝術創作中的純情感和清晰的思維心理,是道家所倡導的道家哲學思想和審美精神所提倡的。“靜”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文化中,普遍的心態一直熱衷于靜和靜的追求升華。“靜”一直是中國畫在藝術理念上的一幅圖畫。隨著中國傳統水印版畫藝術的出現,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充分吸收,采用水墨技法,與版畫的印制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版畫藝術類型。
(一)“靜”的歷史淵源和美學內涵
1.“靜”歷史淵源
清朝書畫家笪重光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史上提出的“安靜”的概念,認為“靜”是把握生活的本質,把握世界的本質,把握自然的“虛靜”的本質。“虛靜”的世界觀使得中國藝術是悠閑的,意義深遠的,也是貼近現實生活的,它也是中國藝術家的精神人格。“虛靜”理論從被賦予了這個民族的特點,已經確立了一千年。
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是一次空前的學術盛況。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第一次提出了“虛靜”。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認為“虛靜”思想與“道”聯系緊密。道教“空虛”則是集中在追求理想的生活,扎根于對現實的失望,面對苦難與解放而進行的自我調適和心靈的自我解決。儒家的“虛靜”側重于認識論,主要從人的認知角度出發,強調所有的固定點的混亂的消除,”揭示了“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因此,對自由的理解,儒家思想體現了痛苦。“虛靜”不教導他們逃避現實,主張積極入世。儒、道的“空”,既對立又相互融合,都強調必須把握的基本事物必須是“靜”“讀心”。總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上,審美“虛靜”的理論來源,雖然不能完全歸咎于老莊哲學,但主要是從老莊哲學開始的。
2.“靜”的美學內涵
人們一開始對“靜”的理解就是從“虛靜”的概念入手的,將前人的“虛靜”作為一種傳統的美學范疇加以分析。“虛靜”說誕生于先秦時期,早期主要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想要觀“道”、得“道”,必須達到“虛靜”這一狀態。《老子》中講到:“致虛極……吾以觀復。”“虛靜”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自由運動過程中的生活。為了達到客觀事物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審美主體必須有一個明亮而空洞的審美意境。老子的觀點直接揭示了后世文學藝術家。
在歷史記載上,莊子在美學意義上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虛靜”這個觀點,莊子提出,“道”一開始就是屬于客觀存在的,并且是絕對的最高的美德,他將自身所有的美學審美范疇都以“道”的掌控為基準,始終保證其為最高理念。
莊子在《人間世》中又借孔子的口提出了“心齋”的審美觀點。文中提出:“若一志,……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在句中提到的“氣”是可以理解為人的一種清靜明潔的心靈,也就是很明確地說明人只有擁有一個空明清澈的心境,才能具備實現觀“道”的條件。
莊子在《大宗師》中也明確地說出有哪些條件才能達到虛靜的境界,在文中有一段話可以闡述出他自身在審美思維發展過程中的深刻體會。“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 : ……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句中提到的“外天下”是指需要摒棄各種外界的那些人情世故;“外物”是指無視各種貧富得失的糾結;“朝徹”是指需要達到心境的那種心明氣靜的洞徹;“無古今”則是指能進入永生、不受時間束縛,從而達到一定高度的自由境界。
總而言之,“虛靜”不僅作為一個文學藝術創作,而且是一種審美經驗,還是屬于一種外部因素,是需要一個實體來擺脫所有的干擾和影響,從而最后能達到空明,獨立自由的審美心境。
(二)“動與靜”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哲學的高度,靜態和動態是一對互補的矛盾,現代科學與唯物辯證法的發展告訴我們,世界沒有絕對的靜止,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動的,只是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這些理論在中國文化面前顯得非常蒼白。中國人也承認存在動態和靜態的,但思維大多是靜態的。在每個人的理解中,靜態是事物的根源,靜是事物的最初狀態,動起源于靜止,最終回歸于靜,靜被人們廣泛地欣賞和追求。通常人們常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里也表露了動和靜的關系,人們認為動和靜之間的狀態,是一個平等且平行的關系。但是,也有人常說“百動不如一靜”,“一靜不如一動”,動和靜在很多情況下會處于相抵觸的狀態。即使在某些情況下,人們認為動的狀態只是作為達到靜的目的的一種手段輔助而已。但是人們卻也常說“靜觀其變”,動也就只作為人們去靜觀的對象而已。總之,人們在美學認知的深入過程中,還是始終把靜的詮釋擺在動的前面,或者更高的一個層次。
二、中國傳統水印木刻版畫靜境中“靜”的探求
在《山靜居畫論》中,有這樣的述說:“作畫不能靜……靜境耳。”這句話筆者理解的意思是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中體現不出靜的氣氛的話,不是因為畫家繪畫時沒有安靜的心境或者環境,而是繪畫作品中少了安靜的意境。這是“靜境”一詞在中國畫論中有記載的作品中最早出現的一次。“靜境”包括靜的心境和靜的境界,它們兩者是相互存在,互為前提的。只有畫家在創作活動過程中保持著虛靜的心境,最終的作品才能體現出靜的境界:而創作作品中所擁有的靜的境界,也只有觀者在鑒賞作品時擁有靜的心境方可體會得到。
(一)靜境中“靜”的心境
藝術家的基本前提是有“靜”的心態。“虛靜說”,這是老莊悟道得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虛靜在通過保持心靈的安靜狀態下空了出來,并得到審美對象來指主觀或客觀因素,不受任何干擾。這是意境的基本前提也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層次的境界。
(二)靜境中“靜”的境界
“靜”指的是什么含義。中國藝術強調人的內心是和諧的,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在一個平和的環境氣氛里,既沒有不安,也沒有欲望、競爭,所有的名利和欲望都要從藝術的世界悄悄地轉向左邊的平靜與滿足的境界。這種狀態可以擺脫塵世的喧囂,使人們實現內心的安寧;這一領域也能使人的心如冰壺般透徹,并且和整個宇宙合成為一個整體。寧靜在它本身,是道與宇宙。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自有名句。”詩的最高境界是創造一個讀者的境界,這種境界通過這首詩的讀者的理解和想象的創造。相比于詩歌,繪畫的境界更直觀。山水之意境不難,而“靜”則是更為珍貴。最難得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畫中“靜”的境界就如此。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2]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高居翰.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M].洪再新,高士明,高昕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4]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5]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