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香
學法指導是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前提。葉圣陶曾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是為了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一個人有了自學的能力與習慣,將終生讀書,一輩子受用。”自主式教學正體現了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的核心,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創造力,讓學生會讀書,漸入“自能讀書”的佳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一、有效激疑,自主求解
舊的語文教學模式,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教師為主角,學生為配角,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系統論認為:教學活動實質是一種信息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接受信息之后主動地進行反饋,如找問題、找原因、談感悟等,并向老師輸出有關的信息,如提出問題、意見、要求等,同時又轉變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自主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授人以漁”,也就是老師搭臺,學生唱戲。由教學生學會轉變為學生會學,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學生而言,從習慣于教師送來變為自己拿來,同樣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如教學《大拇指湯姆》一課,教師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這篇課文是講湯姆的拇指很大嗎?”學生為了盡快找到答案,便投入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了。有效的激疑是教會學生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進行自主學習是一個新的起點。
二、因人施策,差異發展
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外部學習活動的組織,更要注重學生內部心理活動的調控。心理學家把學生的發展水平區分為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在實踐中,我認為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使全體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的施展。因而,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摸透學生的心理,摸清學生的基礎,要注重觀察、提問、練習等方面的訓練,從中及時地獲得反饋信息,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認知情況,有利于教師把握全局、照顧局部,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要注意面向全體,照顧個別,從學生個別差異的實際出發,注意一般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起來,并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區別對待,使“自主式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
三、無疑生疑,自主提升
語文課堂教學是老師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和運用學習方法的過程,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和諧統一的。師生的相互作用體現在:學對教的制約和教對學的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取決于學生是否會學習,而會學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知識方面的會學,非智力因素的樂學,智力方面的善學和技能方面的能學。它們分屬于會學綜合系統中的基礎、動力、核心和操作因素。那么在自主式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在學習中提煉和掌握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引導學生建立一種“知即不知”的意識,也就是不能把“已知”當終點而是作為起點,于無疑中生疑,于疑中存疑,讓學生化知識為能力,促成會學能力的形成。如教學《詹天佑》一課,課前讓學生自主預習,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主要事跡、歷史背景、主要成就等,做好這些鋪墊后,學生學起課文來便得心應手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由“扶”到“放”,養成習慣
學習正如孩子學步,從蹣跚學步到步步穩健時,就應放手讓他獨立行走。我們教師要盡快放手讓學生學,由“扶”到“放”,讓學生始于模仿,善于創造,成為一代“會學”的新人。教師多用激勵性語言使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如“你讀書總有獨到見解,真了不起!”“你的課外知識真豐富!”等。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提問題,歸納方法,談收獲,讓學生在探究自悟中得到知識,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