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蘭
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語文能力目標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是概括能力。因為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而小學生又以形象思維見長,所以要用一兩句話表達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小學生來說實在是不容易。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幾種方法來教會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以課題奠基,添磚加瓦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透過課題我們就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不少課文的題目,就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以課題為根基,在此基礎上添磚加瓦,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出來了。要想讀懂課題,必然先去了解課文內容;然后運用自己的語言把課題簡潔、明了地解釋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思考、整理、概括的過程。具體的操作如下:首先要讀懂課題表面上的意思,再根據課文內容把課題擴展成一句完整的話,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潤飾,使表達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在教學《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我嘗試教學生擴充課題。整體讀文后,請學生把課題簡單的四個字“觸摸春天”擴展成一句話:盲姑娘安靜觸摸到了春天。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補充上如何觸摸的經過,及觸摸后的感受,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學會從課題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與“具體”之間的關系了。
二、從段意入手,歸納整理
對于中低年級,也就是剛接觸閱讀的同學來說,一下子要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難度會較大。于是我就摸索出另外一種方法——從段意入手,進行歸納整理。一篇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我們把段落大意進行整理,把相關內容合并起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這種方法時先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每個意義段的內容,再分析這些內容當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進行合并。同時對各段的大意做適當的修改,刪除重復的內容,綜合相同的內容。這樣整理出來的內容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劃分為五個段落:第一段寫五壯士接受任務;第二段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第三段寫了把敵人引上絕路;第四段寫頂峰殲敵;第五段寫英勇跳崖。把這五段段意連起來,稍加整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果段落中,有的是主要部分,有的是次要部分,則需要進行篩選。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把主要段落的段意再加以修飾、潤色,就成了文章大意。運用這種方法時,先簡單地讀讀課文,了解每個段落的大致內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點段,弄清作者在重點段中要表達的意思,再聯系其余各段作適當補充,這樣,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來了。如《普羅米修斯》一文,重點段落是第二部分:普羅米修斯所遭受到的嚴厲的懲罰。以此為核心,聯系文中其它內容,就不難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從段意入手,把課文主要內容進行局部整理,再進行綜合歸納,既降低了難度,又使知識技能呈螺旋式上升,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三、用句子為代言,畫龍點睛
有的文章在結構上有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或內容上有中心句,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在文章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找出這些概括性的語句,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文章主要內容”的代言人。對于一些主旨明確的中心句,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摘錄。如《趙州橋》這一課,可以直接摘抄過渡段作為全文大意: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有時候我們摘錄中心句后,還需要加以修改。還有的時候,中心句表達比較煩瑣,我們還需要進行整理,精簡一些修飾性的詞語,使文章大意表達得更精煉。
四、按體裁劃分,各顯神通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以敘事為主,一般具備“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我們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可以套用這樣的格式:人——在什么情況下——做了一件什么事——結果怎樣。例如《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是個歷史故事,篇幅比較長,但只要你掌握了方法,按體裁來劃分,就可以把課文內容概括為: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反駁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故事。
概括寫人為主的文章,可以簡單歸納為人物做了什么,體現他是一個什么人。概括寫景狀物的文章,可以概述為文章從哪幾方面描寫了事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