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在高考改革大趨勢下,現行高中語文必修與選修教材課文有限,未能充分滿足教與學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要在教材選文基礎上對閱讀文本作必要的補充、延伸、拓展,以鞏固、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或者根據高考命題形式來遷移、檢驗學生的閱讀技能。而課外閱讀正是達成這一教學目的的重要教學策略。隨著新課改的推動,加強語文的課外閱讀教學也成為題中之義。
一、弘揚國學、傳承民族文化拓展文言文的課外閱讀
現在高考試卷中古詩文知識已經達到34分,一直有傳言高考改革后文言文的分數將進一步提升。而實際上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卻兩極分化,根源就在于他們是否能讀懂基本文意。學習文言文僅靠死記硬背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補充。啟功先生曾經說過,現代漢語是一種雜糅的語言。文言最有中國語言的特點。經過幾千年的演進,文言消融在了現代漢語中。因此有了文言語感,我們就知道現代漢語里雜糅的東西,哪些是中國自己的,哪些不是。我們只讀現代的書,不讀古代的書,我們就弄不清楚很多傳統。所以,我們要想繼承自己的文化,就必須去讀文言文。
遺憾的是學生們不理解文言文的意義所在,單純地把文言文的學習當成一種枯燥的負擔。語文課本里的文言文雖然經典卻很少,每本必修只有一個單元,如果只是滿足于書上寥寥數篇詩詞古文,學生很難培養出語感,就更不用說興趣愛好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根本要求,但是語文素養的養成絕不是僅通過課堂上對幾篇例文的學習就能形成的。文言文的學習是高中語文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學習文言文不能止于理解詞句含義、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還要特別注重吸取其文化素養,并能夠達到應用的程度。鑒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文言文教學一定要拓展其閱讀的廣度,加深閱讀的深度。
韓雪屏在《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也提到,語文課外活動很有必要,不論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擴充、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以及課外語文環境的擴大都拓展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領域。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是通向廣泛閱讀的通道和階梯,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例文。韓雪屏主要關注到了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是語文課堂的拓展閱讀也同樣重要。語文中的拓展閱讀必須是將課堂內容的拓展與課外的拓展結合起來,這樣才不致偏離語文教學的方向。比如粵教版必修一的文言文有《詩經》里的《靜女》和《氓》,那么我們就會引導學生尋找《詩經》里的經典詩篇來賞析,比如《蒹葭》《碩鼠》,學生就會知道詩經不僅有愛情,也同樣會反映民間疾苦。節選的《離騷》讓學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那么我們就趁熱打鐵,《天問》《九歌》,甚至什么是楚辭,特點有哪些?除了屈原,還有誰也是寫楚辭的?對于必修二中的《逍遙游》,如果只強調字詞背誦,學生會感到非常辛苦,但結合《德經》講講道家的起源與發展,談談作為中國唯一的原生態哲學體系,莊子是如何繼承了老子的衣缽并把道家發揚光大的?兩個人在思想上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學生越讀越有興趣,對經典國學就有了探究的動力。高中的語文學習就這樣開了一扇門,知識不再局限于課本。
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法知識非常陌生,而且看不懂文意,所以一定要先講語法。然后堅持每周一篇課外文言文閱讀,篇幅不要過長,一開始控制在600字左右,從翻譯到理解,難度也逐漸加大,但學生也習慣了這種閱讀量和難度。到了高二則以語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本為中心(或以之為媒介)將閱讀的觸角伸向其他相關的閱讀材料和作品。例如從節選課文拓展到讀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從文章中的引文拓展到引文出處的全篇;從課文內容拓展到與課文內容相似、手法相近的其他文章,從文中的重點字詞拓展到其他作品相同含義的字詞等等。比如通過學習《報任安書》,學生知道了司馬遷是在一種什么狀態下堅持寫完了《史記》,自然就會對他產生好奇和敬佩。而《鴻門宴》也只能讓學生淺嘗即止,不過癮。所以我們就會引導學生去讀《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這樣學生就會更深層地了解楚漢相爭的一些細節,對劉邦與項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種拓展閱讀作為精讀和略讀的補充,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可以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和重新建構中,使課文迸射出超越自身的意義和光彩,從而促進學生對所學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課堂拓展閱讀與課堂教學同步展開,通過不同作品和材料之間的觀照、對比,使學生加深對所學文本的理解。課外拓展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課堂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很多拓展材料的閱讀和拓展活動的開展無法在課堂內完成,因此需要在課外進行相關拓展閱讀,來作為課內拓展閱讀的延續。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必須講究方式方法。一定要把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講明白,把拓展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必要性說清楚。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好學之樂”。那么我們就要舉辦一些課外閱讀的效果展示,比如知識競賽,情景劇展示,小組探究成果展等,要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效果。一旦他們對文言文有了興趣,不抵觸文言文的學習,那么在考試中文言文的分數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二、增強美感、塑造世界觀引導現代文的課外閱讀
現在的語文課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孩子學過語文卻不怎么喜歡讀書,這樣的課堂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動機水平的不同給學生推薦難度不同的閱讀書目。張漢強曾這樣說道:“閱讀動機是一種可以反映讀者的閱讀需要,引起讀者的閱讀行為,進而滿足閱讀愿望的一種內部動力。”這就要求語文老師需要經常性地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成果進行檢測,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良好動機,也才能使學生長時間對課外閱讀保持較高的閱讀興趣。同時語文老師還要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轉變為外在的、自覺的閱讀活動,力求改變目前高中生課外閱讀被動的局面。因而,在語文的課外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學會運用認知——發現的教學理論來強化高中生對課外閱讀的正確動機,激發他們對課外閱讀的成就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課外閱讀動機觀,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對語文的興趣。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總是在課堂上抽出五分鐘的時間叫學生進行好書推薦,他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PPT把自己閱讀的課外書籍進行高度地濃縮,把自己認為最精華的部分展示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收獲。如果他們的展示成功,不僅會獲得掌聲的認可,也會帶動其他同學去閱讀。無形中的競爭會讓他們不但要在書籍挑選上要嚴格,閱讀時要深入,而且為了避免與其他同學書籍重復,他們的選擇也必須多元化,小說、散文集、哲學、政治、經濟都會成為他們的選擇對象。短短一年,他們彼此交流了《人類簡史》《時間簡史》《蘇菲的世界》《瓦爾登湖》《一個人的朝圣》《相約星期二》《追風箏的人》《常識》《目送》《三個火槍手》《紅樓夢》《紅處方》等。他們在PPT中敘述自己的感悟。比如介紹《紅處方》時是這么寫的:“最觸動我的人物卻并不是那個為了患者奉獻一切的簡方寧,反而是那個敏感、易怒、渴望救贖同時又自甘墮落的吸毒者莊羽。沒有誰是天生想要墮落的,若不是因為她的成長環境,相信她也不會變成小說中描寫的模樣,這一點在最初莊羽認為簡方寧是真正想和她成為朋友時就得到了印證。但同時她所經歷過的一切在內心深處埋下了自卑的種子,以至于后來懷疑簡方寧的情誼,變得歇斯底里地要去將她‘同化??蓱z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命運的悲劇不是她的錯,但喪失希望從而自甘墮落甚至親手毀掉與簡方寧之間的友情才是她最大的不該。”
閱讀是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可以彌補學生直接生活經驗的不足,提升立足點,開闊眼界,是打造學生文化底子的最有力武器。有了豐富的閱讀積累,“活水”自然涌出,久而久之,“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他人的字詞句篇,思想感情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學生長期、大量地閱讀古今中外各種文體、不同立意的作品,自然會接觸到許多種謀篇布局的方法,遣詞造句、運用修辭的方法,會借鑒到不同國度、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作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這使他們寫作時有多種可供參考的模式,然后通過自身的嘗試和不斷的實踐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不管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以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我們都應該研究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高效策略。教師在實施課外閱讀引導過程中,也要聚焦教材課文與拓展選文的相互聯系,組織學生閱讀活動,把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課外閱讀落實下去,通過科學的規劃教學的實踐,最終形成理論上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充實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