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珍
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充分利用文本,巧妙地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知識擴展的發散點,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生活中積累的素材,進行適當的寫話訓練。這樣,開發學生沉睡的潛能,拓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激活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落實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那么,閱讀教學中,如何找準文本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呢?
一、于精彩處仿寫——學法遷移
根據兒童“模仿性強”這一心理特點,閱讀教學中,可以把文中的精彩片段的仿寫與習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仿寫在“讀”與“寫”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學生通過模仿、遷移,將閱讀教學中從文本中學到的寫作方法直接內化,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容易成功地學法遷移,還通過仿寫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相得益彰。
《老人與海鷗》講述了老人與動物之間真實感人的故事。課文結構清楚,通過描寫三個畫面表現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以讀悟情的基礎上,將閱讀和仿寫有機結合起來精心安排課堂小練筆:作者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的方法把“老人喚海鷗、老人喂海鷗、老人盼海鷗”這三大畫面寫得如此具體、如此感人。在老人與海鷗的相處當中,一定還有許多幸福、動人的畫面。同學們,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十多年里,除了課文講到的三個畫面外,老人與海鷗在平時的相處中還可能會出現哪些美麗動人畫面呢?請拿起筆,把你心中想到的動人畫面寫下來。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學生們寫作地靈感一下子被激活了,同學們掌握并運用了文中各種細節描寫的方法,用心表達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老人幫海鷗療傷”“老人調解海鷗矛盾”“老人尋找失蹤海鷗” ……每一個畫面都躍然紙上,生動而深情,深深地打動著我們的心。
從讀學寫,以寫促讀,這樣的教學方法能迅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于文章的精彩處引導學生仿寫,讓讀寫有機結合,有利于學法遷移,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于概寫處擴寫——深化主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幾乎每篇課文都會有概寫或略寫的地方。我們可對課文概寫或略寫的詞句內涵適當地加以擴展充實,以拓展語境,擴張想象的空間,深入感悟文章所蘊藏的人文精神,于文章概寫處適當擴寫,從而達到深化文章主題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于概寫處擴寫是驅使學生大膽創新的一種有效嘗試。
《橋》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文章。文章以事表人,突出了一位老共產黨員把生的希望讓給群眾,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突出了他先人后己的精神。威信、沉穩,先人后己的光輝形象從此定格在讀者的心中。在教學中,我精心挖掘文本中的概寫處,文中出現了含“揪”“推”“瞪”的短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積極體驗人物的內心,大膽想象,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更高大。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擴寫省略號的部分。
父親從隊伍里揪出兒子——兒子啊……
兒子瞪了父親一眼——父親啊……
兒子推了父親一把——父親啊……
父親推了兒子一把——兒子啊……
擴寫過程中,學生們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靈動的語言有如滔滔的江水。每一個學生的擴寫都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刻苦銘心的場面。每一個學生都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心中都樹立了一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一石激起千層浪,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有利于促進學生細細地讀書思考,細細的品詞析句,多維地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運用語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促使學生發展語言能力,更有利于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深化主題。
三、于空白處補寫——升華情感
優秀的文本往往會留下一定的閱讀空白讓人深思。作者只是根據文章的詳略來安排空白處。其實,空白處也有它的價值和作用。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可以借助學生的閱讀積累、認識水平對文本進行補白。在補白的過程中,是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從而達到充實完善文本材料,個性解讀文本,升華情感的目的。
在《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們充分感受文中小男孩阿曼達那永不放棄的精神,我讓同學們進行文本空白處補寫想象阿曼達在廢墟中頑強等待的畫面。我先請他們細讀第16自然段,然后回答:你從這里讀懂了什么呢?大部分同學很快就能感受到阿曼達的同學在災難降臨時心里很害怕。我接著提問:阿曼達害怕過嗎?對這部分,課文沒有細致描寫,但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地體驗一下阿曼達的情感和內心。大家可以想象:當災難突然降臨的那一刻,一個七歲的孩子的反應會是怎樣的呢?這時,同學們都各抒己見,都能把一個七歲小男孩可能出現的害怕、絕望描繪得栩栩如生。他會想些什么?對自己說些什么?對同學說些什么?請你把自己想象成阿曼達,把這個過程寫出來。由于同學們認真仔細地讀了課文,并進行了換位思考,進一步體驗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把阿曼達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堅持不懈、互助互愛描寫得入木三分。從同學們筆下一段又一段生動的文字,那專注而感動的眼神,可以看出于空白處補寫是成功的。
此時,學生的情感被推向高潮,學生們在真情實感在噴涌中獲得洗禮和升華。只要用心專研教材,獨具慧眼找準文本中有價值的空白處進行補寫,就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讓情感得到升華。這真是:潛能在體驗中發展,情感在感悟中生成,并在補寫中升華。
四、于結尾處續寫——擴展延伸
把一篇沒有完成的文章寫完,或者在一篇已經完成的文章的基礎上,按文章的思路,進行再創造,寫出后續部分,叫續寫。有的課文結尾言猶未盡,深刻含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于結尾處續寫延伸。這樣,在加深了課文中心理解的同時,通過豐富的想象使學生處于積極創作的狀態,在文本的基礎上擴展延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既有深度,又有寬度,充滿靈性。
人教版六年級《窮人》一文結尾寫到,桑娜一家生活貧困拮據,可是還堅持收養了鄰居家的兩個孩子。那究竟事情的結局如何?課文沒有寫出來。這時,我啟發學生對文章的結尾進行續寫:原本貧窮的漁夫一家如今還要收養鄰居西蒙兩個孩子,他們今后的生活將會怎樣?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學生興致勃勃。他們有的說:“漁夫一家的生活將會苦不堪言,漁夫要比以前更早出海打魚,還要更晚回來。晚上海上危機四伏,漁夫遇到的危險會更大。”有的說:“桑娜除了照顧孩子外,還要出去給富人打工,每天早出晚歸。他們每天睡的時間可能只有五小時,不!可能只有四小時,甚至三小時。吃的簡直沒有……”“日子‘熬得很辛苦,但漁夫一家還是要堅決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并把他們養育成人,多善良的漁夫和桑娜呀!”……最后再讓學生寫下來。“思”“讀”“寫”三結合,可謂“一石三鳥”。課近尾聲,再次放飛學生的想象,進行續寫,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回歸整體認識,在拓展文本深度和寬度中升華情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續寫都各具特色,都充滿了智慧的火花。在感受溫情與善良的同時,使文本得到了延續,實現了對文本的另一種超越。
“激活閱讀思維,在碰撞心靈、沉淀情感中提升閱讀思想的張力”這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們應率先打破常規閱讀教學模式、突破束縛,專心研究教材,準確尋找文本的精彩處、概寫處、空白處、結尾處進行寫話。寫話僅僅是起步,最終應該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寫話訓練走向自由創造的天地,讓學生的想象得到放飛,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