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萍
摘? ? 要: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支付、信息傳播、溝通交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低學段教育教師,明顯發現:多元化溝通方式的發展,微信已成為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優化了傳統方式的家校溝通。心理健康教育是能通過這一嶄新的平臺走入更多的家庭,使更多家庭受益。
關鍵詞: 心理健康? ? 家校共育
一、以信息化教育適應時代的變遷
時代的變遷,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育的變革。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支付、信息傳播、溝通交流。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對教育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應運而生。從教學者的教學方法到學習者的接受方式,再到家校溝通的多元化發展,電教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多。借助“互聯網+”的環境,將教育教學、成果交流、家校溝通推向更自由化、便捷化、人性化的發展方向。信息化教育被推到大眾面前,所謂信息化教育就是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以往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優化。
在小學低學段教育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開發適宜小學低學段學生學習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優化小學低學段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小學低學段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小學低學段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其中,恰當應用信息技術是小學低學段教育信息化的本質特征,開發適宜小學低學段學生學習的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是小學低學段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優化小學低學段教育教學活動是核心,培養小學低學段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小學低學段學生學習和健康發展是根本目的。我認為不夠全面,因為小學低學段教育的特殊性,家校溝通是小學低學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推行小學低學段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家校共育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離不開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優化。
二、溝通多元化,微信促家校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著小學低學段教育家校聯系方式的改變,從最傳統的面談、約談,班級的家校聯系欄、電聯,但現在的QQ群(聊天)、微信群(聊天),越來越多的老師選擇微信群作為發布班級通知的首要選擇,越來越多的學校選擇微信公眾號作為發布、宣傳學校的平臺。在多元化的網絡溝通工具中,微信在一眾平臺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學校的首選。微信的利用為家校溝通帶來了新的契機。
(一)便于操作,隱私安全。
因為微信快捷方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微信作為常用溝通的網絡工具。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青年中年,微信的操作,簡單易上手。同時,相較于其他網絡工具,微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信息、評論等僅好友可見,狀態相冊還可分組可見。
(二)易于宣傳,便于了解。
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有實時交流、消息發送和素材管理。用戶可以對公眾賬戶的粉絲分組管理、實時交流,同時也可以使用高級功能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對用戶信息進行自動回復。微信公眾號平臺具有廣大的用戶量,借助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學校動態、小學低學段學生活動等的文章推送,有利于學校活動、信息的宣傳,同時也便于家長了解不同學校的文化、特色,隨時隨地了解小學低學段學生在學校的一日生活動態。
(三)彈性可控,時間自由。
傳統方式的家校溝通無論面談、電聯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時間環境的限制,導致家校溝通的質量大打折扣。而微信溝通則具有更強的彈性和可選擇性,溝通的時間可長可短,回復聊天相對自由,不必擔心因為上班或者周遭環境而突然中斷。當然,因為微信的彈性自由,導致它的即時性比較低。
三、健康指導站,心路育綿延
“《課標》明確指出:小學必須把保護小學低學段學生的生命和促進小學低學段學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小學低學段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小學低學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現階段小學低學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主要存在學校方與家長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夠、缺少針對性的溝通與交流,雖有開展但隨意性強、缺乏系統性與相應的長效機制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者的自身素質的限制、相關課程設置與相應評價體系的缺失、已有的家校合作探索與實踐流于形式,忽視對結果的反饋等方面”。在這種種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始終不盡如人意。在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將小學低學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一)教育指導,公益新生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小學低學段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視。為了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家長。××小學由具備小學低學段學生教育和家庭教育雙向專業能力的黨員老師,領銜組建團隊——“×老師家庭教育指導站”是一個公益小站,同時也是××黨建工作的一個書記項目。為了更好地促進班主任家校共育,服務更多家庭,××小學將公益小站——“×老師家庭指導站”推到微信平臺,希望通過“×老師家庭指導站”服務于社會,打造一種教育未來的公益新生態——開門辦學校、智慧辦學校、內涵發展、服務社會的教育綠色生態。
(二)好文留言,互動零距離。
在線上“×老師家庭指導站”分為微活動、專題互動和走近我們三部分。微活動分為活動預告和精彩回顧,活動預告會將安排的活動提前告知家長,提醒家長提前關注和安排好時間;精彩回顧則是將近期精彩活動做成推文與家長分享,以便家長了解指導站的動態。一些家長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熟悉,不必擔心,在“專題互動”一欄可以點擊閱讀指導站精心準備的好文分享和智慧快遞,其中不乏經典案例和智慧教育小妙招。分享最有趣、最實用的教育智慧。將公益小站落到實處,為家庭教育、心理教育添磚加瓦。如果仍有疑問可以在留言板留言,等待專業老師的建議,或者在線上進行預約聊天或線下面詢。
(三)線上線下,搭建優平臺。
為了發揮“指導站”的輻射作用,××小學的服務分線下和線上。線下主要是學校內和學校外。學校內有:面對面咨詢互動,每月主題沙龍、專題講座、上門服務等活動;學校外主要進行:家庭教育公益宣講、咨詢服務,以及線上服務為家庭提供幫助。給家庭提供幫助,傳遞教育正能量,營造優化的家校環境,讓更多的孩子受益、家庭得益。在班主任家校共育信息化的應用下,“×老師家庭指導站”線上線下的推廣活動為更多的家庭提供了服務,傳遞了更多的教育正能量,得到了周邊家長的一致好評。當然,班主任家校共育信息化存在一些問題:投入有限、經費維護渠道、即時性不強,需要進一步考慮、完善。
四、家校共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一)教師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心理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方式決定課堂教學的心理氣氛。如果在本課題的實驗中,教師能積極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參加講座、培訓、上網查閱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提高心理素質,提高科研水平,尊重學生,減輕或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學習和產生自信心、成功感。與家庭活動相結合,經常反思,及時總結,采用各種方法進行實驗,就能探索出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
(二)學生在教學主體,如果在本課題的實驗中,就能從培養自身的良好心理素質入手,掌握心理學知識,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找出自身的心理問題,及時加以調治;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與家長、老師、同學……活潑、愉快地交流情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一系列活動;建好自己的檔案,就能成為自信心強、好勝心強、耐挫力強、適應環境能力強、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學生。
(三)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通過對家長的培訓,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加深家長對學生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對子女進行心理輔導的能力。另外,還要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努力改善家庭環境,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和諧的氣氛影響和教育子女。
參考文獻:
[1]汪基德,朱書慧,張瓊.小學低學段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解讀[J].小學低學段教育信息化,2013(07):28.
[2]教育部.新課程標準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02).
[3]許海英.小學低學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