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幸興
摘? ? 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問題鏈教學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本文分析思政課采用問題鏈教學的優(yōu)勢,并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總結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鏈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進行研究探索,提出該課程采用問題鏈教學的總體思路,問題鏈設計的原則和問題鏈教學運用的策略,從而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 ? 問題鏈教學法? ? 改革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這一論述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當下,思政課教學尚存在“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讓學生熱愛思政課、參與思政課?如何有效調動大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性、求知欲?如何在繁多的教學內容中“以簡馭繁”,突出主要問題,解決主要矛盾?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覺認同思政課,喜歡思政課,愛上思政課,是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思政課教學的關鍵是啟迪思想、觸動學生心靈,確實能回應和解答學生的思想問題,確實能為學生成才成長保駕護航,需要我們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指引教學。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問題鏈教學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一、“問題鏈教學法”及其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優(yōu)勢
“問題鏈教學法”基于蘇聯(lián)教科院院士馬赫穆托夫的“問題教學”理論提出,是通過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教學問題,并組織學生為解決教學問題而進行的教學活動[2]。具體來說,“問題鏈教學法”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以問題為紐帶,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形成、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思政課采用問題鏈教學法有如下優(yōu)勢:
(一)問題鏈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從社會實際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凸顯問題意識,完成生活情境與學習情境的統(tǒng)一,有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
(二)通過知識問題化,將授課知識點分解轉化為具體問題,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化、因果關系逐次遞進的“問題鏈”,強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理論體系,系統(tǒng)完整地理解所學理論,幫助學生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
(三)采用問題鏈教學更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有利于營造和諧良好的教學氣氛,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思考、分析、解答,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思想互動,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參與才能觸心,學生沒有實質性的課堂參與,人在心不在,思政課就難以啟迪思想、觸及心靈[3]。
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大學后接觸的第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高校幾門思政課中最貼近大學生成長需求和生活實際的。然而,要使這門課程真正貼近大學生并不那么容易。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并不是太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將這門課上成“宣講課”,照本宣科,一些教師上課如同解讀文件,大道理一大堆,講得都很對,但未能照顧學生的感受,不接地氣。
(二)把課程上成“娛樂課”,有些老師為了課程活躍氣氛,一味迎合學生的需要,以小段子、小故事、小游戲、放電影等娛樂代替課堂教學,表面上熱熱鬧鬧、生動有趣,實際上學生笑過即了,未能充分體現思政課的理論性、思想性、教育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三)把這門課上成“知識課”、“專業(yè)課”,教師突出概念、知識點的講授,雖然教學內容豐富系統(tǒng),邏輯清晰,但缺乏思政課的價值導向,片面強調考試的重要性。導致教學沒有真正觸及思想和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學生關心的主要是考試能否通過,拿到學分,課程學完后學生自然少有思想收獲,沒有達到思政課入腦入心的效果。
如何避免這些現象,解決問題,讓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能“頂天立地”,既貫徹好黨和國家的教育目標,又結合實際解決好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讓大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真正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大學生的成才成長保駕護航,為未來人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采用問題鏈教學,從問題入手是一把行之有效的“鑰匙”。問題鏈教學能有效解決教學中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難題,教學時空有限、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以及理論深刻性與教學生動性之間的矛盾。
三、“問題鏈教學法”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
(一)“基礎”課問題鏈教學的總體思路
“基礎”課基于“問題鏈教學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在緊扣課程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知識點、找準學生關注點,對章節(jié)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并結合社會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主題、主線,將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專題,每一個專題就是我們需要開展教育和引導的一個大問題。然后將專題的大問題細化分解為若干小問題或子問題,這些問題之間要力爭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這樣,教學過程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主要圍繞這些主題明確、邏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展開,在大問題的分解和細化,子問題的設計和解答中,將教學引向深入,讓教學既緊扣主題,又關注學生、貼近生活,既引人入勝,又彰顯理論深度、價值指引。
如課程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對大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但是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對理想信念認識不夠深刻,認為理想信念可有可無,理想信念較為缺失,更談不上確立遠大理想。教材的結構體系先介紹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大學生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要求大學生必須把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統(tǒng)一起來。毫無疑問教材的邏輯結構是非常清晰嚴謹的,如果教學就這樣按部就班來講,學生會感覺老師是在說教,甚至個別學生還會說是在給他們“洗腦”。如何將相對枯燥的教材體系以問題為導向轉化為學生歡迎的教學體系,是教學的難點。運用問題鏈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本章的主題確定為“放飛青春夢想,樹立崇高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大學生都不希望自己得“軟骨病”或承認自己得了“軟骨病”,因此,教學的總問題就是“如何補好大學生的精神之鈣,更好放飛青春夢想”?在這一總問題的指引下,我們再結合社會和學生實際引出具體要解決的系列問題:今天還需要理想嗎?理想高、大、上嗎?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理想?如何在五花八門、價值多元化的世界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該如何架起通往美好理想的橋梁,放飛青春夢想?這些問題都是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且這些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緊扣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啟發(fā),再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正確的結論自然就在回答解決這些問題鏈中融進學生頭腦。
(二)“基礎”課問題鏈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問題為教學起點的原則。“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其實也是教學的起點。一般而言,教材內容體系遵照知識體系的邏輯展開,多以觀點或結論形式呈現,優(yōu)點在于邏輯清晰、觀點鮮明、內容系統(tǒng)全面。但教學邏輯與教材邏輯不同,教學必須面向學生,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展開。實踐表明,絕大多數主動認知都是從疑問開始的,因為我對這個事物不懂,所以我想認識了解它[4]。因此,教學不能以教材的觀點和結論為起點,必須以最終可以導向教材觀點和結論的問題為起點。如基礎課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在教學中不宜直接跟學生講什么樣的人生觀是正確的,而應該在講人生觀之前,啟發(fā)學生思考和認識“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質”?只有深刻認識理解了“人的本質”,才能深入理解要“確立什么樣的人生目的”、要“怎樣端正人生態(tài)度”、“如何認識人生價值和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從而理解和明白“應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提出真問題的原則。真正的教育問題是指教育實踐過程中真正困擾學生發(fā)展成長的問題,是客觀存在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真問題存在于真實的教育情境當中,不是教育者主觀臆想出來的。問題鏈教學必須以真問題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真問題以深刻追問啟迪人,讓思政課變成學生們“牽腸掛肚”的“火課”。如“人為自我而活有錯嗎”“經濟全球化,還需要愛國嗎”“為人民服務過時了嗎”?這些問題精準命中了學生的“關注點”,他們渴望得到正確的指引,在熱火朝天的頭腦風暴、自由討論和師生互動中,學生的實際問題得到了解答。
3.問題具有導向性原則。以問題引導教學,問題的挑選和設計是關鍵。所有問題的選擇和設計不能隨意和隨機,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最終必須導向教學目標的實現,體現思政課的價值導向功能。例如在基礎課第一章第三節(jié)第一目辯證對待人生矛盾中“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這個知識點。大學生都能認識到人必然是要死的,就會產生這樣的困惑“既然人都是要死的,為何還要活著”?我們可以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向學生講清楚人的生命有兩種存在形式,即物質生命和價值生命,物質生命是有限的,這是自然規(guī)律,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愛生命、珍惜韶華。但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價值生命是可以永恒的,所以活著就要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要講奮斗、講擔當、講奉獻,價值生命才能延續(xù),正如毛澤東所說,只有“生得偉大,才能死得光榮”。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活著不能追求不死,但可以追求不朽”,從而做到珍愛生命,不憂死,也不懼死,正確看待生死,努力追求不朽的人生。
4.問題具有遞進性原則。圍繞一個教學主題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也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就能解決的。因此,應細化、分解教學主題從而形成一個問題體系,即形成一個內容相關、層次分明、邏輯遞進的“問題鏈”。這個問題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在教學過程中既解決了學生的疑惑或困擾,又彰顯了理論邏輯和魅力,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課程第五章第三節(jié)有關“社會公德”的內容,教學問題鏈可以設計成幾個層層遞進的問題:人為什么需要遵守社會公德?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什么才是好的公共生活?好的公共生活應該處理好哪幾方面關系?從而引導學生在公共生活中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后才能深刻理解遵守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基礎”課問題鏈教學運用的策略
1.緊扣教材知識點。運用問題鏈教學,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和教學大綱,把握住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和教學要實現的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避免問題鏈的設計偏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學大綱,才能避免教學“劍走偏鋒”[5]。如果脫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問題設計得再精彩,再受學生歡迎也是徒勞的,甚至會背離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2.找準學生關注點。問題鏈教學的聚焦點是設計出系列能夠吸引學生思考和他們確實困惑想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準確把握學生需求和困惑,才能避免教學“目中無人”,這就需要老師平時多關注學生、關注社會,多跟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現實需要、情感訴求和把握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增強問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能引起學生共鳴。
3.把握教學結合點。問題鏈教學的難點在于怎樣打造教材和學生之間的結合點、對接點,傳統(tǒng)教學方式是我們按照教材的結論或我們認為正確的結論,然后論證,無論教師的論證多么完美,多么無懈可擊,學生都顯得漠不關心,因為沒有真正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如果我們能夠結合理論、教材和學生設計出系列好的問題,學生們立馬被這些“問題鏈”鎖定,自然學習的“精氣神”就起來了。
問題鏈教學要求我們既要深刻認識理論,準確把握教材,緊扣教材知識點,又要全面了解學生關注點,找到它們的契合點,實現理論、教材、學生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基礎”課緒論部分共兩個綱目:“一、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二、時代新人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教材的目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大學生要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而學生關注的問題是“新時代跟我有什么關系”?因此,把握教學結合點可以設計緒論的主題是“時代之問,大學之問”,拋出問題鏈“什么是新時代?新時代對當代大學生意味著什么?我怎樣才能不辜負這個美好時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新時代的“兩個百年目標”,特別是建國一百周年目標的兩個階段,讓學生算一算自己的年齡。現在20歲左右的大學生,到2035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時,還不到40歲;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正好剛過50歲。學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生力軍,是建國一百周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和真正接班人,從而發(fā)自內心產生一種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總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運用“問題鏈教學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學生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必然會對思政課教學提出更多新的問題和更大的挑戰(zhàn),問題鏈教學內容、形式與方法需要不斷豐富、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新華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 1120082577.htm.
[2]王琦.問題鏈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以“社會主義的本質”說課教學設計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15).
[3]柳作林,熊長英.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實踐與應用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8(08).
[4]王智莉,徐鋒.“問題鏈”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理論觀察,2018(04).
[5]馮秀軍.用“問題鏈”打造含金量高、獲得感強的思政課[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