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媛
摘要:中國是世界生產煤炭第一大國,大約九成的煤炭來源于地下開采,地下開采會導致采空區地面塌陷,塌陷區土地毀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制約影響礦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礦坑塌陷區土地生態綜合整治高度重視。低山丘陵區礦坑塌陷主要導致地質災害、地下水位下降,環境污染等采礦區地質環境問題,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農田喪失耕作功能,通常采取削高墊低的措施平整后即可耕種,但是由于平原礦區地下水位比較高,礦區開采沉降后,部分地區地表常年積水,導致農田沼澤化,還有一些地區地下水流失嚴重,導致地表水下滲,部分河流枯竭斷流,嚴重影響農田和生態環境。本文針對煤礦采礦塌陷區生態修復的難題,以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煤礦采礦塌陷區生態修復為例,通過將生態學、園林規劃設計、廢棄礦區景觀構造等方面的理論引用到生態修復景觀重建過程中,通過改建擴建、生態恢復和植被重建等處理方式,達到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平頂山市石龍區;礦坑塌陷;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V213.4;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74-01
一、礦坑塌陷區地理位置及背景
平頂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由于大規模的開采,己造成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生態問題較為嚴重。平頂山市石龍區,該地區煤礦開采歷史悠久,煤礦眾多,露天開采礦坑和煤礦采空區等地質問題較多。長期以來的煤炭開采給當地遺留下來許多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阻礙經濟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石龍區主要的經濟收入依靠煤礦開采,九十年代之后,隨著全國的中小煤礦整改的進行,石龍區存在安全隱患和資質不全的中小煤礦陸續進行關閉整改,現如今只存留幾家大型煤礦。然而中小煤礦的關閉并不能完全解決因煤礦開采而帶來的地面沉降和環境污染問題。經過實地調查尋訪,石龍區存在大量被污染被荒廢的土地,當地區民也因煤礦的關停而失去主要收入來源,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兒童和老人被留在家里。當地經濟發展緩慢,生活水平較低,城市建設進程慢,城市化不完善。這些現象其原因就是因煤礦開采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產業無法轉型。
煤炭作為一種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其開采和利用不僅僅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在許多方面促進了區域性的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同時,煤炭產業的經濟收入帶動了地方消費,推動發展了地方第三產業。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全世界各國知識經濟的崛起,以煤炭開采為主的采礦業將不再是國力的象征,而是成為了沒有競爭力、環境污染的象征。面對產業型結構的調整,傳統工業逐漸走向衰敗,這樣就遺留下了許多的被遺棄的廠房、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目前,國內很多較大的煤礦企業,隨著煤炭資源開采殆盡,許多礦山將會被關閉。同時,我國城市面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城市與城市的競爭,許多中小型煤礦被取締關閉。綜合以上各種原因,許多依靠礦業而發展的城市產生了大量的煤礦采空區和廢棄地,并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平頂山作為中國主要的煤礦產地,近些年經歷了繁榮與衰落,傳統與轉型的變革,遺留了許多環境污染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絆腳石,因此,由煤礦開采而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現狀,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礦坑塌陷區的修復問題
現如今煤炭資源枯竭,煤礦企業和依靠煤礦發展的城市要生存,必須對煤礦廢棄地礦坑塌陷區進行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建,形成和發展新的產業,促進當地居民就業,增加勞動收入,使青年勞動力回流,否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煤礦采空區、露天礦坑等煤礦廢棄污染地具有巨大的生態恢復、生態復墾潛力。其次,廢棄的煤礦采空區的生態修復景觀重建,承擔著為失業員工和回流勞動力解決就業的使命。在煤礦采空區生態修復的基礎上,形成的第三產業能夠吸收一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就業,從而解決因環境污染產生的社會問題所形成的潛在威脅。煤炭資源在全世界發展的進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采煤塌陷區礦坑廢棄地是作為重工業產業城市的工業主要見證,礦坑塌陷區上殘留的部分建筑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所代表的工業文化是工業城市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特有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默默的見證了整個城市工業文化的產生、發展、衰敗和再重生。煤礦塌陷區的生態恢復和景觀重建,必須基于對煤礦產業文化意義和設計美學特征的發現。煤礦資源的采挖一定會產生一系列有危害的副作用,采挖煤礦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完全是有害的,近一個世紀以來,大家對這一觀念從來沒有表示過質疑,然則,人們同時也知道這些危害是可以補救的,而煤礦開采一旦結束,這種轉折就會更加明顯。
平頂山石龍區經長期開采,繁盛時期有大量外地勞動力來煤礦工作,周邊經濟開始繁榮發展。但隨著煤礦企業的發展,煤礦資源開采殆盡,洗煤廠污水排放,煤炭運輸粉塵污染,礦渣堆積成山,周圍環境開始受到煤炭產業的污染,對石龍區的農田和河流造成嚴重污染。九十年代開始的環境治理,整治關停污染嚴重,不符合標準的中小型煤礦。外地前來煤礦工作的工人逐漸離去,隨著煤礦開采而出現和發展的周邊經逐漸走向衰弱,實地考察過程中,周圍村落十分衰敗,建筑老舊,新開發地區稀少,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人口多為老人孩子,收入較低,經濟衰退,有很多老舊建筑,依稀能看出當時的繁榮,如今物是人非,只留下滿目瘡痍。土地上有厚厚的煤塵堆積,河流污染嚴重,深度影響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生態恢復,環境治理成為當務之急。針對煤礦停止開采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和其中存在的積極因素,在總結人們對煤礦塌陷區礦坑廢棄地的改造和發展的成果之上,為煤礦采空區生態恢復景觀重造提供理論依據和重造方法,使得礦坑塌陷區在經濟、社會、人文等實現新的變化。
三、礦坑塌陷區的設計理念
煤礦采空區所引起的塌陷問題由來己久,總的來說,是地下煤礦采空引起頂板、覆巖及地表移動塌陷的過程和與地表、地形、地貌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由地表邊坡巖石構成的基礎穩定性以及地下采空塌陷沉降作用相互影響造成的。
對石龍區礦坑塌陷區生態環境進行生態修復和生態恢復,使因為煤礦開采而破壞污染了的生態系統重新具備經濟價值、社會服務價值和平衡生態環境能力,整治阻礙采礦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促進煤礦業與農業、林業、漁業的可協調持續發展,即重新實現平頂山石龍區煤礦采挖區的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及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是非常急迫和勢在必行的。
通過美學觀念創造出具有生動活潑的線條、鮮明的設計特點、流暢的流動曲線,更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的景觀設計,體現人們征服改造自然又和自然生態保持和諧一致。景觀是生態和環境的有機結合體,是建筑設計的延伸部分,和美學理論應用在一起,成為景觀美學理論。礦坑塌陷區的獨特自然景觀面貌,依附著粗狂的工業風格,生硬冰冷的線條感,廢棄工廠的衰敗感,給人一種荒廢的感覺,或許有的人會喜歡這種衰敗頹廢的感覺。伴隨煤礦開采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無疑讓這些遺留物的境況雪上加霜。所以,在對煤礦塌陷區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的時候,要采用景觀美學的理論發掘礦坑塌陷區的獨特的美,并加以利用,使之更好的融進人們的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白中科.山西煤習區土地復墾研究[J].煤礦環境保護,1997(02).
[2]李丹.資源枯竭城市礦山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研究[J].露天采礦技術,2010(05).
[3]馮國寶.煤礦廢棄地的治理與生態恢復[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