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園 楊艷妮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對人才的認識已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此應運而生的素質教育也已在我國社會層面和教育層面中全面展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肩負的一項重要責任。本文依據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在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索和研究素質教育的路徑,進而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素質教育;途徑
黨的十九大以后,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目標指明了方向,即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工匠型人才,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倒逼著高職院校必須有效利用各種信息手段,結合傳統的教育方法,來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
一、“素質教育”新認識
“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時間是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一文件中,旨在深化教育改革,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為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迄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工具性”的素質教育、進退維谷的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重新啟動和摸索試水階段。在今年1月24日,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稱“職教20條”),把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為若干具體行動,提出了7個方面20項政策舉措。而素質教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勞技素質)的教育,顯而易見的是職業教育是包含在素質教育中社會素質的分類之下,所以說,“職教20條”的提出,無疑是在素質教育改革的摸索試水階段,開啟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起點。
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個行業都在與互聯網進行整合和對接,素質教育也不例外,它會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使未來整個學校的素質教育從國家層面推向平臺整合,從傳統教育走向互聯網教育。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在當下國家經濟轉型時期,找準素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發揮教育信息資源的平臺優勢,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探索創新素質教育改革之路,推動新時代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高職院校中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員大多數不是專職人員,有些院校人員數量少、素質差,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離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信息的來源和傳播渠道漸漸多樣化,但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互聯網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特別是有些不良信息和偏激的言論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這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二)身心教育
伴隨著互聯網應運而生的相關功能,如游戲、交友、視頻、電商等,使部分學生沉溺其中,甚至上當受騙。高職學生本身自控能力較差,在心理發展方面明顯表現出心理成熟期后移,可能會過度依賴網絡,和現實社會脫節,這樣的學生走出校門無疑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是危險。
(三)文化教育
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過弱的文化氛圍,致使學生精神氣質空虛、視野狹窄。在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日益豐富的環境下,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學生不會主動從網上獲取與學科相關的文化知識,有的學生甚至是對當下的時事熱點一概不知,這樣學生的文化教育素質難以得到全面發展,走向社會也會缺乏競爭力。
(四)職業教育
在課程改革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標準單一,教學缺乏創新;組織管理機構、管理方法、調控手段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的開展“校企合作”;相關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實踐教學課時比重較少;缺乏“雙師型”教師隊伍;學生考核評價單一等等。
三、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基本保障
1、成立素質教育工作小組,制定規范系統的素質教育培養方案。
2、加大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經費投入,并列入學校的年度預算。
3、建立健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制度體系。如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工作制度、評價制度和考核制度等。
4、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隊伍建設。如“兩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就業指導教師、專職輔導員等教師隊伍建設,形成專業的素質教育團隊,提升素質教育的整體質量。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施路徑
1.以德育為核心,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可以建立安全高效、內容優質的網絡平臺,把握正確導向,積極開發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2.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方便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動態。
2.2開發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如心理咨詢APP、心理測試、心理課堂等,為師生提供學習、討論、咨詢的平臺。
2.3開設心理健康網絡課程,建立高職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形式更靈活。
3.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文化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3.1整合文化教育資源,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利用網絡資源的方便快捷等優勢,學生通過平臺便可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3.2由被動變主動,引入翻轉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4.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帶動職業教育現代化
4.1建設管理可視化、智能化、科學化的智慧校園管理體系。
4.2提升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能力,善于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從而更好的同學生進行線上、線下的教學。
4.3高職院校應積極與企業合作,融入行業企業的勞動力培訓市場。與企業共同開發企業網絡課程,開展多種類的合作培訓。如學徒培養、員工入職培訓、轉崗培訓、技術升級培訓等。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教育的根本是素質教育,而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牢牢抓住,形成合力,構成適合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新型素質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黃博,孫鵬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北京.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05).
[2]關翠玲.“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創新研究[J].才智.2018,(22),190-191.
[3]秦瑛.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策略分析[J].職業技術.2018,17(11),2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