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可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小兒外科 四川 瀘州 646000)
急性闌尾炎是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屬于發病率較高的急腹癥之一。兒童患闌尾炎的發病高峰約為5歲,且兒童中男童的發病率略高于女童[1]。若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闌尾極易化膿穿孔并形成闌尾周圍膿腫,早期仍建議手術治療,清除膿液并處理原發灶;但對于病史較長,膿腫形成超過兩周的病例炎癥重,膿腫周圍組織粘連緊密,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目前多不主張手術治療。
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病程超過2周的78例小兒闌尾周圍膿腫患兒的臨床資料,78例患兒中有47名男童,31名女童,年齡最小的患兒只有2歲,年齡最大的患兒為13歲,平均年齡(7.62±3.51)歲。所有患兒從發病到來我院就診的時間為(2~17)天,平均(7.83±2.37)。78例患兒中,15名患兒單純行藥物保守治療,占總人數19.23%,其中有11名男童,4名女童;63名患兒行經皮B超穿刺排膿治療,占總人數80.77%。 所有患兒在辦理入院后治療前均完善血常規檢查,血白細胞數值在 11.54~45.52×109/L,平均數值為15.65×109/L,其中有63名患兒白細胞數值超過12.0×109/L,占總人數80.77%。檢查后所有患兒的CRP含量位于10.0~200.0mg/L之間,平均含量為96.2mg/L,全部高于正常值。對兩組患者行B超檢查后發現有73名患兒右下腹有明顯包塊,占總人數93.59%。包塊體積最大達到96mm×69mm×82mm,包塊體積最小者為17mm×4mm×3mm。
觀察患兒術后癥狀平均好轉時間、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術后首次血常規數值,好轉標準為患兒體溫下降且腹痛癥狀消失,體內白細胞與CRP正常時間。經皮B超穿刺治療組患兒在局部麻醉下采用經皮B超引導下定位膿腔穿刺排膿術,術中排出的膿液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根據所得結果對患兒使用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2]。單純藥物保守治療組患者根據以往臨床治療經驗,使用三代頭孢與奧硝唑進行基礎治療,同時根據患兒具體癥狀進行藥物治療[3]。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病程、腹痛程度、血常規、CRP等指標無統計學差異;對患兒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后,無復發病例,無死亡病例。B超穿刺治療組患兒平均好轉時間和術后首次復查(治療3天)血常規、CRP數值都優于保守治療組,組間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平均好轉時間、首次復查血常規數值比較
闌尾炎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若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闌尾極易化膿穿孔并形成闌尾周圍膿腫,多見于兒童及老年人,早期仍建議手術治療,清除膿液并處理原發灶;但對于病史較長,膿腫形成超過兩周的病例炎癥重,膿腫周圍組織粘連緊密,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目前多不主張手術治療;小兒闌尾周圍膿腫目前有多種治療方法,針對每個患兒的具體病情,采取循證醫學的診治方法進行對癥治療,符合患兒實際治療需求。當患兒體征較為局限或者患兒癥狀較輕膿腔較小時單純性的藥物保守治療也能收到較好的療效。但當患兒癥狀較為嚴重,建議盡早行經皮B超定位穿刺排膿,簡單易行,操作方便,創傷小,有利于患兒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