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源 劉勇 張亞
(個舊市人民醫院 云南 個舊 661000)
上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中屬于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疾病,受生活壓力增大等的影響,疾病發病率更是不斷上升[1]。患者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黑便、嘔血等癥狀,對其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對于上消化道出血已經多行內鏡下止血治療等幫助改善病情,本文選擇我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開展應用經胃鏡治療效果的研究。
擇取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56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2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46.5±3.5)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37~82歲,平均年齡(46.7±3.4)歲。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組間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行藥物治療,主要內容:泮托拉唑,將其40mg加入到氯化鈉注射液250ml(0.9%),行靜脈滴注,滴注時間約為1.5h左右,每日1次。
觀察組行經胃鏡治療,主要內容:胃腸鏡設備:PENTAXi7000,在胃鏡的幫助下對患者的出血具體情況進行觀察,對于靜脈曲張病患則行硬化劑以及組織膠治療,對于非靜脈曲張者行鈦夾、注射以及高頻電治療。
注射方式:插入注射針,在出血位置及其周圍行注射,注射時的劑量同腎上腺素之間的比例為1∶10000,然后觀察出血部位的情況,當其顏色轉變為紫紅色或者白色則可停止治療。
統計并發癥(惡心、腹脹等)與臨床療效,并進行對比評價。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臨床療效對比(P<0.05),見表1。

表1 臨床效果對比[n(%)]
組間并發癥對比(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在消化系統疾病中,上消化道出血屬于常見疾病之一,目前已經多行胃鏡治療,而且對患者機體帶來的創傷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2]。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手術前應當做好各項準備,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快的尋找到出血位置,并準確分辨其類型;在治療后,也需要對其病情進行實時觀察,便于及時發現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對于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則需要為其注射一定劑量的鎮靜劑,便于出現不良病理或者生理反應;還需要對其體征進行實時觀察,避免發生并發癥等。
目前,臨床中以及對上消化道出血疾病所引起的并發癥高度重視了,且其多發生于老年人群。一旦引發并發癥,不僅會使治療更加棘手,還會增加其病亡率;并發癥中常見的有肺部感染、心血管系統疾病、尿毒癥等[3]。而最為常見的則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因此對其進行積極的預防非常重要,所以在完成治療后需要對患者的病情實時監測,并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是由于行經胃鏡方式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選擇經胃鏡方式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能夠幫助其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價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