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穎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 山東 菏澤 274000)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菏澤醫專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老年T2DM患者223例,根據是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分為非DPN組(83例)和DPN組(140例),其中男114例,女109例;年齡60~82(65.74±5.35)歲。T2DM診斷標準均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DPN符合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PN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型及其它類型糖尿病,惡性腫瘤,妊娠,嚴重肺部、腎臟、肝臟疾病,心衰,腦血管,外周動脈、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嚴重動靜脈血管性疾病,甲狀腺功能異常,下丘腦及垂體病變,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如頸椎病、腰椎變、腦梗死、吉蘭-巴雷綜合征等,胃腸道手術病史,還需鑒別藥物引起的神經毒性作用,或者任何其他條件影響obestatin的測定均需排除。
記錄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入院時的年齡,身高,體重,性別,收縮壓,舒張壓,病程,既往史,有無吸煙飲酒史,計算BMI=體重(kg)/身高2(m2)。所有入組人群空腹12小時后測定FBG,HbA1c,TC,TG,HDL,LDL,血常規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確診:采用EMG,神經查體,臨床癥狀和體征。實驗指標: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2 ml采用ELISA方法測定血清obestatin的水平。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的性別、舒張壓、收縮壓、年齡、身高、吸煙史、飲酒史、LDL、HDL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為P>0.05);HbA1c、obestatin和FBG在各組間均有顯著差異(均為P<0.05)。obestatin與FBG、HbA1c呈負相關,血清obestatin在DPN組患者中顯著下降,obestatin水平與DPN發生發展緊密相關(P<0.01)(如表)。
表 兩組糖尿病患者血清obestatin、HbA1c和FBG水平比較(±s)

表 兩組糖尿病患者血清obestatin、HbA1c和FBG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男/女)obestatin(ng/l) HbA1c(%) FBG( mmol/L)非DPN組 83(40/43) 134.25±6.5 7.89±1.5 8.06±1.87 DPN組 140(74/66) 115.30±5.4* 9.89±1.5* 9.89±1.69*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而由于長期的高血糖,易導致患者眼、腎、心臟和血管的損傷。DP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可引起肢體遠端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及喪失,導致燒傷燙傷、足部潰瘍、截肢等風險增加。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調查發現:24496例糖尿病患者中DPN的發生率為60.3%,其中1型糖尿病44.9%,2型糖尿病61.8%。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可能包括以下幾種:血管損傷,神經營養因子缺乏,神經細胞損傷,炎癥,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損傷,免疫因素等[1]。
Obestatin(OB)作為一種胃腸激素,可在減少進食量、控制體重、減慢胃蠕動、減輕胰島素抵抗和炎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參與中樞神經病變,具有改善記憶和減輕神經元損傷的功能[2],有研究證實OB參與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的發生[3],但目前尚無obestatin在DPN患者血清中變化的研究。探討obestatin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中的變化及相關性對于探討DPN的發病機制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DPN組與非DPN組相比,血清obestatin水平明顯降低,提示OB可影響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進展,可能成為DPN的預測因子,對DPN的發病機制及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但OB與DPN的嚴重程度未分析,研究例數較少,且范圍較局限,二者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