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萍(通信作者) 孫金勇 陳貴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八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手部結構精巧、功能完善,在日常工作中承擔重要精細工作,而與此同時,手部也是最易受傷的部位。據統計,手部外傷患者占急診患者的17%~29%[1],及時就醫進行手外傷的清創處理是手外傷臨床處理的關鍵 ,可防止并發癥的發生。現我院對前來就診的200例急診手外傷患者清創時間進行跟蹤調查,發現清創時間與愈后存在聯系,現報告如下。
選取自2016年12月-2017年7月來我院治療的急診手外傷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78例,患者年齡為1歲2個月~83歲,平均年齡(36.4±5.7)歲,其中切割傷44例、絞軋傷39例、壓砸傷48例,摩擦傷27例,燒傷20例,爆炸傷10例,其他損傷12例。受傷情況:手外傷伴肌腱損傷67例,伴指骨、掌骨骨折22例,伴神經血管損傷59例,復合手外傷32例,輕度損傷20例。清創時間為15min~24h,其中168例患者在8h內進行就醫診治,32例患者在8h后進行診治,將清創時間8h內和8h外的分成兩組,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原因、傷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急診手外傷清創之前對所有患者的外傷情況做好了解和記錄工作,根據患者是否伴有肌腱、血管、神經損傷或骨折等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手術方案。對存在活動性出血患者及時加壓包扎止血,失血較多者除做血常規、生化和凝血等常規檢查外,須做血型及血交叉試驗等。若患者存在骨折或手部情況較為復雜者,盡快做好受傷部位X線和術前相關檢查。
具體清創措施:急診早期清創是預防感染和修復雙手功能基礎,一般清創時間在6~8h之內為宜[2],超過24h或創口污染嚴重者因其創口已有大量細菌侵襲繁殖,在原則上不予以徹底清創,簡單清除壞死組織和殘留異物后,建立引流并暴露創口,留待Ⅱ期處理。由于急診手外傷患者多為體力工作者,手部表皮較為厚且殘留污垢,因此在進行創口評估之后先展開清洗,3%雙氧水和無菌生理鹽水清洗未遭嚴重污染傷口,若患者傷口受污染嚴重,須先用肥皂液清洗后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具體清創應遵循由外入里、由淺入深的原則,按層次對各組織進行全面徹底清創,清理干凈創口中的異物和血凝塊,適當剪除失活組織,最后在考慮解剖和功能復位、外表美觀等要求下選擇適宜的縫合方式。
采用國際手外聯合會制定的手指伸屈功能主動活動度標準(TAM)[3],將患指的掌指關節、近節指間關節、遠節指間關節活動度總和和健側相比較。(1)優:TAM與健側相同,活動范圍正常,愈后優。(2)良:TAM大于健側75%,活動范圍較好,愈后良好。(3)可:TAM大于健側50%,活動范圍輕度受限,愈后尚可。(4)差:TAM小于健側50%,活動范圍嚴重受限,愈后差。總有效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清創時間8h以內組和8h以外組相比較,8h以內組治愈率為94.0%,高于8h以外組治愈率8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愈后關系比較
手在日常承擔著許多精細操作,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機械化設備和半機械化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一旦操作失誤會大大增加手外傷事故的發生。由于這類事故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傷情較為緊急,如何把握急診手外傷的最佳治療時機成為患者愈后的關鍵。
一般最佳清創時間是在6~8h內,若超過24h或創面污染嚴重,創口會遭細菌侵襲,皮膚表皮組織壞死嚴重,只能剪除異物暴露傷口后留待Ⅱ期處理。因此早期高質量的清創處理是處理手外傷的基礎[4],可預防傷口感染和改善傷口愈后。清創術的原則是由外到里、由淺入深,有層次有計劃等進行,切除嚴重失活組織,避免異物留在傷口引發感染。
本研究結果表明,8h以內組愈后為優93例,良47例,可18例,差10例,治愈率為94.0%,明顯高于8h以外組優4例,良12例,可11例,差5例,治愈率8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8h內及時清創處理急診手外傷患者可明顯改善傷口治愈情況,提高患者的治療滿意度。
綜上,8h內對急診手外傷患者實施正確有效的清創術是患者手功能恢復與美觀的基礎,要求急診科醫生掌握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早期評估患者損傷類型,做到又快又準的診斷,對手外傷患者的愈后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