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徐曉霞 聶珊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鼻咽二區 廣東 廣州 510060)
鼻咽癌為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及側壁,患者癥狀以聽力下降、頭痛、涕中帶血等為主。發病后,及時采用化療泵配合PICC化療,可抑制病情進展。但在此期間,若護理不善,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為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于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隨機選取62例作為樣本,觀察了化療泵配合PICC化療的護理效果。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性別:男19例,女12例,年齡(58.75±11.60)歲。對照組性別:男18例,女13例,年齡(58.97±11.18)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化療方法 (1)選擇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等作為穿刺靜脈,置入PICC導管。(2)給予順鉑30~40(m2?w)靜脈滴注+氟脲嘧啶500mg/m2靜脈滴注,連續給藥5d。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1)循證問題:穿刺口感染、導管堵塞、意外拔管為化療期間的常見風險,導致各類風險發生的原因,與護理人員技能不足、護理內容欠完善等因素有關。(2)循證支持:護理人員應以上述問題為引導,自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查找文獻,為護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循證支持。(3)循證觀察:護理人員應對當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觀察,并聯合自身的護理經驗,對護理證據進行調整,提高護理方案的全面性與科學性。(4)循證應用:護理人員應于化療前,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穿刺過程中,應合理選擇靜脈,嚴格控制進針角度,并予以妥善固定。治療后,應加強對患者各項功能的監測,加強對脫管等風險的預防,提高化療的安全性。
采用SPSS 21.0處理數據,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感染率為0、堵管率3.23%、脫管率3.23%、意外拔管率為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風險對比[n(%)]
觀察組滿意度96.77%,與對照組80.65%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鼻咽癌患者應用化療泵配合PICC化療期間,循證護理的內容如下:(1)化療前,鼻咽癌患者恐懼情緒通常較為嚴重。長期存在不良心理,易誘發迷走神經反射,導致血管痙攣,不利于治療[1]。因此,護理人員需于治療前加強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增強患者的依從性。(2)治療中: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護理人員應合理選擇穿刺血管。肘正中靜脈粗且直,便于穿刺。頭靜脈前粗后細,進入無名靜脈角度小,置管難度較大,若非必要,不建議選擇。置管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囑患者取仰臥位,放松,將手臂外展90°。為確保一次穿刺成功,進針角度應控制在15°~30°內,回血后,應繼續進針少許送鞘,后可撤出穿刺針,將導管緩慢推入至中心靜脈[2]。導管連接完成后,應采用肝素正壓封管,并對穿刺口進行加壓固定,采用透明貼敷固定,預防脫管。(3)化療后:攜帶導管期間,護理人員應采用無菌生理鹽水10ml~20ml脈沖式沖管。輸液后,應正壓封管。為避免藥液壓力過大導致導管破裂,禁止經導管高壓推注造影劑。治療期間,應加強對患者上臂圍、凝血功能、血象的檢測,觀察有無血管栓塞。針對伴有血管栓塞者,應立即遵醫囑予以處理。本文研究發現,實施上述循證護理措施后,本組鼻咽癌患者感染率為0、堵管率3.23%、脫管率3.23%、意外拔管率為0、滿意度96.77%,與采用常規方法護理相比,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更低,滿意度更高,優勢顯著(P<0.05)。該研究結果,證實了循證護理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鼻咽癌患者應用化療泵配合PICC化療期間,以循證護理為基礎,對患者進行護理,可減少護理風險,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