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重慶市長壽區第三人民醫院 重慶 401221)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主要臨床癥狀為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患者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和休息后癥狀不能夠完全緩解,患者多為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且伴有進行性心電圖的變化,此疾病容易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對患者的生命有非常大的威脅[1]。此次研究運用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共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共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將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42.94±4.66)歲。實驗組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2.18±4.06)歲。兩組患者均符合此次研究的入選標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干預,包括:①患者心理分析:多數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患者發病后會出現非常強烈的疼痛感,治療時還會使用不同種類的醫療設備,甚至對患者進行插管治療等,插管治療會使患者產生不適感和疼痛感,患者容易出現恐懼的心理情緒。由于多數患者對此疾病不夠了解,對自身的疾病缺乏合理的知識,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認為自身病情無法恢復,嚴重時患者還會有放棄治療的念頭,對治療的進程和療效有著很大的影響。由于此疾病具有一定的發病特點,患者在患病后會感覺力不從心,甚至需要家屬進行幫助,長期以來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的情緒,認為自己為家人增加了負擔[2]。②實施心理護理: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的心理素質,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計劃。護理人員應該多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盡可能深入了解患者,在與患者溝通時還有利于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心理護理計劃制定完成后,根據計劃科學、有效、合理地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應該和藹可親、舉止大方、說話要有分寸、有高度的責任心等,給患者以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復[3]。③健康教育: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了解,甚至有的患者對自身疾病還產生誤解,護理人員應用一對一的模式向患者及其家屬實施健康宣教,并聯合患者個體情況、病情及活動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活動處方,并注明活動的作用意義及注意事項。同時指導患者日常的護理、飲食指導及運動指導,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在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時,語言應通俗易懂,若患者產生疑問,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患者合理正確的解釋。
對比此次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療效: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等。對比兩組患者對此次護理干預的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等。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實驗組總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心肌梗塞病發的年齡階段也越來越年輕化,患者一但發生心肌梗塞此疾病會對患者日后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此疾病的誘發原因較多,尤其是對于年輕人影響非常大,此次研究運用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22(68.75)%。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31(96.87)%。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運用心理護理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的療效,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患者治療的配合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